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李煦记者何丽娜
4月7日下午,医院手术室内,由中国工程院郑树森院士和医院院长徐骁教授带领的医疗团队正在进行一台特殊的手术……
一名40多岁的男子因意外高空坠落而导致重症脑挫裂伤,被宣布脑死亡。家人在悲痛之余决定捐出他的器官,以另一种方式让亲人的生命“延续”。
经过评估,他健康的肝脏将用目前最先进的外科技术在体内被劈成两半,这样可以植给两个肝病患者,不仅能够多救一条命,也能够缩短肝脏冷缺血时间,减少移植后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受者恢复更快。
再加上肾脏,他将用自己的大爱点燃4个人的生命之光。
4月初的春天乍暖还寒,这场特殊的手术,却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人。
丈夫从高出坠落
妻子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
刚满40岁的华女士(化名)刚刚经历了有生以来最痛苦的时光。
儿子已经成年,丈夫吴先生(化名)在外上班。20天前,这种平静被意外打破:外地务工务工的丈夫在高空作业时,不慎从高处跌落,神志不清,医院,经CT检查为“多发性颅内血肿”。
由于外伤实在是太严重,吴先生被转入医院,奋力抢救后,还是没能醒来。20天后,经严格评估,吴先生被确诊为脑死亡。
重症监护室里,吴先生用呼吸机维系着生命体征。而在一门之隔,华女士静静地守着:这儿像是患者在人间的最后一道门,进进出出的不是绝望就是希望。
时间久了,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突然想明白了:要是实在救不了丈夫,那就去救救别人,成全别人的希望。
最终华女士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捐献出丈夫所有能捐献的器官!
经过医生的分析,她的先生可以捐献肝脏和两个肾脏。
一棵大树倒下了,但他将化作4颗生命的种子,将在新的身体里重新发芽,为4个人带去生的希望和光明。
年迈的老*员父亲
含泪签下同意书
器官捐献需要患者的所有直系家属签名同意,这是进行移植手术的前提。
鉴于事出突然,华女士年迈的公公身体不好,怕老人家承受不住打击,家里人达成了共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告知这个噩耗。
可眼下,其他亲属都签下了器官捐献同意书,只差这位毫不知情的老父亲。大家商量再三,终于决定告知真相。
听闻儿子的噩耗,这位70多岁的老*员悲痛无比,他思索许久,在经历了最揪心和痛苦的时刻后,流着泪无比坚决地签下了器官捐献同意书。
对这位父亲而言,签下的名字既是与儿子的离别,从另一种意义来说,亦是重生。
4月7日下午,器官捐献手术开始。
国工程院郑树森院士和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全国肝移植学组组长徐骁教授为此进行了多轮术前评估和讨论后,最终决定采用肝脏劈离手术方案,通俗地说,就是把肝脏劈成两份,供给两个人用。
一个肝脏能救两个成人
为更多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要把一个肝脏在体内精准地劈离成左右肝,并能保证左右肝都能用,本身就对劈离技术要求极高,需要精准再精准,包括门静脉、肝动脉以及胆道等的分离,都要做到精细到毫米。
此外,两块劈开的肝脏还要保证不能“顾此失彼”,都要功能齐备,才能保证它们分别受者体内顺利存活。
郑院士和徐院长带领的手术团队决定采用代表目前肝移植手术前沿的“在体肝脏劈离”技术,换句话说,就是直接在病人的腹腔内做肝脏劈离。
这种做法类似于亲体肝移植供体获取手术,手术操作难度更大,对精准度要求达到极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同时还需要麻醉科等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这样既能减少冷缺血时间,又能减少移植后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受者恢复更快。
在万全准备后,手术开始,一丝不苟,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生命!
一点一点劈离,一分一毫分离……1个多小时后,患者的肝脏被成功劈离并顺利取出。
这份带着两个生命期待的肝脏,将像两颗种子一样,在新的身体里生根发芽。
“器官移植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器官匮缺。特别是肝脏这类器官,患者可等的时间非常有限。很多患者都因为最终等不到合适的器官,失去了生的机会,这是非常遗憾的。”
徐骁院长说,这次采用的在体肝脏劈离技术,“一肝二受”给更多晚期肝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也能给更多家庭点亮生命之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