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肝脏从人体中取出,切除病变、被严重侵占的部位,再重新组合重建后移植回人体,这本身就是一台复杂的超高难度的自体肝移植手术。肝脏内有多套循环系统,患者自身的肝脏病变又极为复杂,如果有一双“眼睛”,能清晰地告诉医生每一根血管的走向和病变,无疑是一盏照亮手术的灯。现在,3D打印技术点亮了这盏灯。年12月17日,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张宇团队首次运用3D打印技术指导,成功地完成一例复杂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脏移植手术,通过3D打印的患者肝脏模型,精准地规划了每一步手术路径。张宇手术工作照危险血液、胆汁进出通道都被堵了很长一段时间,48岁的洛某都是一个“黄人”。严重的肝脏疾病,导致肝组织淤血,严重黄疸,重度营养不良,继续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因为肝脏衰竭而死亡。重建三维立体虚拟图像“(病程)很晚期了,肝脏血液进出的两个通道都被侵占了,胆汁无法流出,肝脏淤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医师张宇解释说,肝脏有着复杂的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和胆道系统等多个管道系统,影像检查结果显示,洛某的第一肝门、第二肝门和人体中最粗的血管下腔静脉都被侵占了,也就是说,血液、胆汁进出通道的“命门”,都被堵上了,整个肝脏中,较为完整的只剩下左外肝叶未病变,但是,单独的左外肝叶,不能支撑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需求。第一次手术,超声介入团队先给洛某做了PTCD引流,放射介入科谢坪主任医师给洛某的肝脏植入支架,支撑肝脏流出道。“差不多两个月,患者左肝外叶淤血明显减轻,残余肝脏质量明显改善,足够支持成年人的体重的运转了。”张宇说,这意味着,患者有了第二次手术的机会。3D打印还原患者病变肝脏历时10小时完成肝移植重建但患者自身肝脏的复杂病变,仍然是手术的拦路虎。此前,自体肝移植手术前,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可以将CT检查过程中获取的二维影像,重建为三维立体虚拟图像,显示病灶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有利于医生在术前做出规划和判断。但局限是,电脑虚拟图像,依然是平面的表现方式,而且不利于在术中及时判断。张宇解释说,3D打印,则是直接利用影像数据,打印出一个1:0.7左右比例的实体模型,模型上,不仅可立体直观地看到病灶被侵占部位、重要血管,还直接规划了手术路径,从具体的肝脏断面进入,可以避开粘连、大出血等“陷阱”,“相当于利用3D打印技术,我们直接打印了患者的‘肝脏’,切哪儿,从哪儿切,这个透明的‘肝脏’上看得清清楚楚。”3D打印的患者肝脏模型张宇捧着的3D打印的肝脏模型,浅绿色部分,就是病变需要切除的部分。把肝脏从人体中取出,在体外切除病灶,完成肝脏内多套循环系统的重建,最后再移植回体内,保证重建的循环系统正常工作,这本身就是极高难度的外科手术。有了3D打印的肝脏模型,12月17日,张宇手术团队在为洛某进行手术时,安全地绕开了第二肝门的粘连、出血陷阱,改从膈肌进入,露出心包下方被侵占的肝上下腔静脉,打开了第一个重要关卡……当患者剩余的左肝外叶再次与肝门静脉重建,恢复血供后,新鲜的胆汁很快就开始从胆道分泌。整个手术,历时10个小时。张宇说,对于复杂的自体肝移植手术来说,10个小时,已经说明手术进展很顺利。1月3日,经过2周的术后治疗,洛某可以出院,医院继续康复治疗。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摄影报道编辑万维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