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港口u0001医院u00 [复制链接]

1#

核磁界的“火眼金睛”,助力小医院在我市率先引入了肝特异性造影剂普美显,并开展了MRI增强检查技术。这一创新举措使得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变得更为精准和高效。

乙型肝炎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面临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风险。小肝癌,即肝内癌结节数量不超过2个且最大直径之和不超过3cm,或单个癌结节直径不超过3cm,其早期检出对于患者的生存率提升至关重要。进展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低于12%,而小肝癌的5年生存率则可达50%~60%,尤其是直径1cm以下的微小肝癌,其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更能让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

因此,对于处于高危人群的患者来说,定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当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或血清学AFP水平升高时,应及时就医。虽然血清学AFP检查对肝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其早期阳性率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以及磁共振检查(MRI)就显得尤为关键。而肝特异性造影剂普美显的应用,更是进一步提升了MRI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准确性。Gd-EOB-DTPA,这款由德国拜耳公司研制的肝脏特异性对比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商品名为Primovist普美显,中文名称为钆赛酸二钠。普美显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磁共振检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显著提高≤1cm肝内病灶的检出率,为肝功能评估提供有力支持。当肝功能正常时,静脉注入普美显后,肝实质在10-20分钟内达到强化高峰,同时胆管清晰可见,这一阶段被称为肝胆特异期。在此期间,正常肝组织细胞会摄取造影剂,导致信号增强,图像呈现为“白色”,而病变细胞则不摄取造影剂,信号减弱,图像呈现为“黑色”。

普美显的吸收情况与病变性质密切相关。例如,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脏异常灌注区、局限性脂肪肝以及少部分肝腺瘤等病变会吸收普美显;而囊肿、血管瘤、大部分肝腺瘤、炎性病变、孤立性坏死结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及转移瘤等病变则不会吸收普美显。这种差异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上图所示病灶短径仅为5cm,这充分展现了普美显在提高≤1cm肝内病灶检出方面的显著优势。相较于普通对比剂,普美显在磁共振检查中展现出独特的增强信号特性,这种信号实质上与血供关系并不紧密,而是与肝癌细胞的分级以及病灶细胞膜上的OATP1B3机制紧密相关。因此,普美显对于小肝癌及肝癌的检测敏感度更高,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肝功能,并监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上图所示病灶短径仅为5cm,这一案例充分展现了普美显在检测≤1cm肝内病灶方面的卓越优势。普美显的临床应用广泛,包括肝脏原发肿瘤和转移瘤的筛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其独特的增强信号特性,使得肝内病变能够清晰显示,从而有助于发现小于1cm的肝内各种病灶,显著提高检出率。此外,普美显还能用于评价肝功能,并在肝癌治疗后进行评估,以鉴别假病灶、周围炎症及活性癌残余。

普美显的适用人群包括:超声、CT普通造影剂发现不典型肝癌者;有乙肝、肝硬化病史且其他检查为阴性但甲胎蛋白指标持续升高者;以及在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前需明确结节性质、发现早期肝癌或评估供体和受体肝脏功能性的情况。

在安全性方面,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超过例患者在推荐剂量下静脉团注普美显,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中度,包括恶心、头痛、热感、血压升高和头晕等。仅有少数患者观察到血清铁和胆红素水平轻度升高,但均在1-4天内恢复至基础水平,且无临床症状。需注意的是,早期(动脉期)有短暂性呼吸抑制现象,发生概率约为10-15%,因此在检查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此外,对于肝功能极差的患者,普美显的帮助可能有限。

目前,医院核磁共振室已开展普美显MRI增强检查技术,旨在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检出率。此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提供了更早的诊断肝癌机会,显著提升了肝癌的检出率。这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实施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还能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其意义深远,惠及众多患者。同时,该技术的成熟运用也进一步推动了肝病患者的健康筛查工作,标志着医院在精准医疗领域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医院磁共振室自年4月成立以来,已引进了GE0TSIGNAArchitect及5TSIGNAExplorer超导高端磁共振设备。这些设备不仅性能出众,还能提供高品质的图像和卓越的空间分辨率。它们不仅能进行常规的颅脑、脊柱、腹部、盆腔以及四肢骨关节扫描检查,还能进行一系列特殊扫描,如全脑灌注成像、磁敏感成像、全身水/脂定量化成像等。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也为其他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