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相比孤立性颅内血管闭塞而言,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导致的急性卒中的血管内开通治疗在技术上更富有挑战性。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和夹层是血管串联性闭塞形成的两大主因。当血管闭塞开通后,再灌注的潜在影响和临床预后仍然是未知的。在本项研究中,BenjaminGory等人比较了两种原因导致的串联性闭塞在完成血管内再通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了来自于18个中心使用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的前循环串联性闭塞的患者资料(TITAN,ThrombectomyinTandemLesions)。其中串联性闭塞的定义为颅内血管近端闭塞合并颈动脉颈段闭塞或狭窄≥90%。主要的预后定义为:90天的mRS评分0-2为预后良好;次要的预后包括成功的再灌注(2b-3级)、完全再灌注(3级)、90天的死亡率、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症状性的颅内出血。手术过程在清醒镇静或全麻下进行。
图1.两组患者90天预后的分布情况
研究结果
在纳入的例患者中,65例为颈动脉夹层所致,例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夹层组平均年龄显著较动脉粥样硬化组轻(52.1vs66.9;P0.)。相对于夹层组而言,动脉粥样硬化组中高血压(69.5%vs33.3%,P0.)、高血脂(44.9%vs22.2%,P=0.)比例显著较高。在处理近端闭塞中动脉粥样硬化组使用单纯血管成形比例较夹层组高(19.2%vs5.9%P=0.),两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方面无差异。两组主要预后终点事件:90天随访预后无显著性差异(p=0.85);次要预后终点事件:两者亦无差别。夹层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的成功再灌注率、症状性脑内出血率和90天的死亡率分别是:78.5%vs74.5%(p=0.13)、4.6%vs5.2%(P=1.0)和7.8%vs15.3%(p=0.94)。两组患者再通时间也未见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论
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和夹层导致的串联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后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血管闭塞原因不应当做为影响治疗措施的因素。
(医院张颖影组稿、医院周腾飞编译,医院副教授赵开*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