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INNCChina张鹏教授接受专访,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肇庆市广播电视台官方
  近日,肇庆市西江名医殷万医院脑血管病区团队、导管介入治疗团队齐心协作,成功为一突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实施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处于病情康复期。病情重现
  50多岁患者姚女士在深夜时,突然昏迷不醒、四肢僵硬,且醒后出现剧烈头痛及呕吐,家人火速送往我院就诊。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颅脑CT结果,初步考虑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一步完善颅脑CTA检查,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有一小囊状突起考虑为颅内动脉瘤,高度考虑本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由此动脉瘤破裂所致。原来是姚女士脑内暗藏的一颗“炸弹”颅内血管动脉瘤引爆了!最小的破裂动脉瘤栓塞
  据了解,常见的动脉瘤大小约3-4mm,而姚女士的动脉瘤只有1.6mm,比一般动脉瘤的面积还要小一倍,手术难度极高!时间就是生命,一刻也不能耽搁!
  在肇庆市第十二批西江拔尖人才——西江名医殷万春主任医师带领下,脑血管病区团队与导管介入治疗团队为姚女士选择了微创介入动脉瘤栓塞术,从上午八点多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左右,持续了约四个小时,利用微导丝引导,将微导管管头置于动脉瘤瘤体内,先后放2个弹簧圈,复查造影显示局限膨出影已闭塞,术后动脉瘤内形成血栓,极大地降低再次破裂的风险,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每一次成功“拆弹”考验着医疗团队的综合实力!此例高难度微小动脉瘤栓塞的成功施行,标志着医院医院建设所创造的有利条件下,神经介入手术技术水平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人的脑袋里有“炸弹”?

是的!


  颅内动脉瘤号称“不定时的炸弹”,易破裂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临床患者多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颅内动脉瘤有多可怕?首次动脉瘤破裂,死亡率高达30-40%;第二次动脉瘤破裂,死亡率达60-70%;第三次动脉瘤破裂,生存希望极微!当发现有颅内动脉瘤,注意了!无论已经破裂与否都应该及时进行手术干预!颅内动脉瘤治疗有两种:
  目前主要有开颅夹闭、介入栓塞两种方式。
  前者需开颅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只需要在动脉血管穿刺,利用微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达到治疗目的,与开颅夹闭术相比,创伤小,无刀口,恢复快。因此,一旦发现颅内有医院就医!

来源:医院

编辑:冯慧珊

主编:程志亮监制:伍志*总监制:李小红陈思源

肇庆手机台报料专区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2#

LINNCChina会议期间,来自医院的张鹏教授接受了神经介入资讯的专访,作为在国内最早开展血流导向装置介入治疗的专家,张教授谈论了自己对血流导向装置未来发展的看法,并就年轻医生如何权衡学习传统的栓塞技术和血流导向装置技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血流导向产品,您觉得在选择上会有什么差异?

从文献上来讲会有一些差异,据现在有限的信息来讲,国内有品牌已经投放市场,国外有几款在研发或已经做到临床应用,在积累临床经验和病例的过程当中。从现阶段去看,适用最广的还是Pipeline。Pipeline从年开始做临床试验到年拿到美国FDA认证,加上研发的时间已经有11年了,它有7万多例长期随访的数据。所以从现有的结果来讲,无论是文献还是临床经验,Pipeline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血流导向产品。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产品可以选择,但我觉得那些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改进完善。血流导向一定是未来治疗动脉瘤的主流方向,并且现在也已经成为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今天还跟刘建民主任讲,未来五年以后超过一半的动脉瘤都会运用血流导向的方法来治疗,他也表示非常赞同。

现在有些血流导向装置是Off-LabelUse,您对这方面是采取什么态度?

我持积极的态度,但是要基于他人的经验,在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安全地积累自己的经验。在探索新方向的时候我会借鉴国外医生的大量经验,因为他们已经使用血流导向装置很多年了。在遇到一些自己想探索的病例时,我也会发给国外的医生征求他们的意见,除了在适应症方面,也包括操作当中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都是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安全还是第一位的。尤其对于有一些动脉瘤可以采取支架辅助栓塞和球囊辅助栓塞,在现有成熟、安全方法的基础上再探索新方法时,需要跟旧的方法进行比较,只有与旧方法的安全性相同或更好时才值得探索。如果新方法带来的并发症和疗效都远远赶不上旧方法,那就不值得去探索。

现在到了一个血流导向时代,您认为传统的神经介入栓塞技术和血流导向装置的学习技术在对新手医生的培训中应如何权重?

就目前这个阶段来讲,作为神经介入的初学者还是应该打好基础,像球囊的技术、支架的技术、如何使用弹簧圈、怎样去选择工具,这些基础的东西都应该好好学习并牢固掌握。对于血流导向也可以同步进行学习,但是一定要侧重学习现有的已经成熟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并没有被淘汰,还是主流。血流导向并不是一个困难的技术,它只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一个需要学习的技术。这两方面可以兼顾,我建议还是不要只顾学习一些新的技术,而丢掉一些旧的技术。我今天跟欧洲的医生也聊到旧技术的价值,比如可解脱球囊,现在的医生很多都不会用,甚至成为了一个传说。我觉得这种技术不应该被抛弃,它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虽然治愈率没有其他技术高,但是既简单又省钱,而且对于一部分患者疗效很好。对于一些合适的患者,我觉得不妨首选这种方法,如果无效再去采用其他方法。所以对于一些过去成熟的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被保留下来。

专家介绍

张鹏教授

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医师。

擅长脑和脊髓血管病的疑难病例诊断和介入治疗,专业从事脑和脊髓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二十余年。重点研究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瘘等的介入治疗,对各种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在国内最早开展血流导向装置的介入治疗工作。

相关回顾

张鹏主任:「信心源于设计」Pipeline?Flex的循证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