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4:1。SMAD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和高血压、动脉囊性中层坏死、肌纤维发育不良及动脉硬化有关。目前,针对SMAD的治疗尚缺乏指南指导,无统一的治疗策略推荐。年5月9~11日,在北京举办的协和血管医学大会()暨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论坛(17thVEC)上,来自中医院医院血管外科的蒲佐医师就抗凝药物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作了精彩的演讲。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SMAD分型为Sakamoto分型,即根据假腔的通畅性将SMAD分为4型,其中Ⅰ型为假腔有近、远端破口;Ⅱ型为假腔有近端破口,无远端破口;Ⅲ型为假腔内血栓形成并可见溃疡样龛影由真腔突入假腔;Ⅳ型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Yun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肠系膜上动脉完全闭塞”型[2]。
SMAD的治疗策略主要分为保守治疗、腔内治疗以及开放手术治疗三种。对于保守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抗凝,存在争议。年Cho等提出了SMAD诊疗策略,并指出抗凝药物能够预防血肿的进一步增大,以及防止动脉远端栓塞。
既往研究
国外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77例SMAD患者,35%为症状性,其中仅4例手术治疗、40例(多为症状性和真腔受压)予以短期抗凝治疗、23例(多为无症状性)予以抗血小板治疗、10例密切随访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期间无再次干预与复发发生;此外,该研究指出症状性SMA倾向于接受更长时间的抗凝治疗(平均5个月),非症状性可接受仅3个月的抗凝治疗[3]。
刘琦等回顾性分析了年1月1日~年12月31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9例因急性或亚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状(病史≤14天)SIDSMA患者;4例肠缺血严重,紧急行支架植入术,术后症状缓解;25例首选保守治疗,其中得到有效抗凝治疗的13例患者中,有9例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避免了外科干预;4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转外科干预获得成功;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未获得有效抗凝治疗的12例患者中只有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腹痛缓解,其余10例患者腹痛症状无缓解而转血管腔内治疗[4];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采取有效抗凝治疗患者的保守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未获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P=0.)。
总结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常是由于假腔内压力过高压迫真腔或继发血栓影响肠道供血,进而导致急性肠系膜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于症状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肠系膜缺血,有效抗凝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急性重症肠缺血或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腔内治疗是有效地外科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SakamotoI,OgawaY,SueyoshiE,etal.EurJRadiol.;64(1):-;
[2]YunWS,KimYW,ParkKB,etal.EurJVascEndovascSurg,;37(5):-;
[3]MorganCE,MansukhaniNA,EskandariMK,etal.JVascSurg,;67(4):-;
[4]刘琦,李天佳,曾嵘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40(1):21-2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