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老王哥健康咨询频道”可订阅!
首例Pipeline应用成功,跻身颅内动脉瘤诊疗技术国际先进行列
——医院
神经外一科李淼教授团队
年5月2日,医院神经外一科李淼教授团队应用PipelineFlex血流导向装置(俗称密网支架)成功为一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完成治疗,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术中脑血管造影:左侧椎动脉夹层动脉
患者男性,45岁,3个月前经头部核磁检查发现椎动脉动脉瘤。由于瘤颈宽大、载瘤动脉狭窄,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复发率高,手术风险大。密网支架是目前治疗巨大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先进技术,但密网支架需紧密贴合血管壁才可达到治疗目的,颅内动脉瘤又通常好发于血管纤细迂曲部位,因而此项技术对术者的要求很高。李淼教授团队经过精心准备及精准操作,手术顺利完成并获得满意成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术中路径图:导丝巧妙穿过迂曲的血管到达动脉瘤
术中脑血管造影:PipelineFlex血流导向装置完美贴壁
术后造影:PipelineFlex血流导向装置将动脉瘤阻隔在血流之外,支架位置满意,贴壁良好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的薄弱部分向外膨出形成的薄壁球状物,可在血流的冲击下逐渐增大并反复破裂,首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可达35%、再次出血的死亡率则高达60-80%。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7%,年破裂率为0.33%,一旦确诊,需要引起重视。
介入栓塞术及开颅夹闭术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两大基本方法,前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动脉瘤的占位效应无法解除、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后者占位效应可解除、复发率较低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血流导向装置(俗称密网支架)利用其致密的网孔结构干扰从载瘤动脉进入动脉瘤的血流,使瘤腔内血流淤滞、最终形成血栓而使瘤腔闭塞,同时,覆于瘤颈处的致密网孔结构有利于内皮细胞攀爬聚集、最终形成生物膜封闭瘤颈,将动脉瘤完全隔绝在血流之外,通过釜底抽薪、断敌供给而达到恢复正常解剖结构、解除占位效应、治愈动脉瘤、永绝后患的目的。此外,密网支架置入技术避免了在瘤腔这一薄弱环节的操作,将“战场”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载瘤动脉,避敌锋芒、降低风险的同时也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医患双方所承受的辐射。
综上,密网支架置入技术不仅是手术器材的进步和操作技术的创新,更是治疗理念的革命性突破:由瘤腔退至动脉、由堵塞改为疏导、由破坏转成重建,因此兼具了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两大疗法的优点,在微创治疗的层面上解除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完全治愈动脉瘤且保证了极低的复发率(1年闭塞率86.8%、5年闭塞率95.2%),目前已作为复杂、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最优治疗方法,此次在医院的首次应用即获成功,也标志着该院颅内动脉瘤的诊疗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专家介绍
李淼
吉医院(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院博士后、细胞生物学博士。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长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约编辑、吉林省抗癫痫协会理事、吉林大学全英教学神经外科组长。
于-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获硕士学位。于-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从事细胞水通道研究,获博士学位(导师长江学者麻彤辉教授)。
于年-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师从全国著名脑血管专家杨新健教授学习神经介入技术及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于-年在香港中医院访问学习。
从事脑血管病专业10余年,擅长脑血管病的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技术。
主要治疗动脉瘤、烟雾病、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狭窄/闭塞、颅脑损伤、癫痫等疾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三项,共发表SCI文章1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40余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