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 [复制链接]

1#

应用FD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能要高于前循环动脉瘤,但相较于传统手术及介入治疗方法,仍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选择。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随着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的临床应用经验不断积累,其适应症也在逐步扩大。既往文献认为FD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及较低的完全闭塞率。BenderM等回顾了所在中心应用FD治疗55例患者共59枚后循环动脉瘤的经验,文章发表在年《Neurosurgery》上。

研究方法

接受FD治疗的55枚动脉瘤包括25枚(45%)囊性动脉瘤,16枚(29%)梭形动脉瘤和14枚(25%)夹层/假性动脉瘤。动脉瘤平均大小为9.4mm。在动脉瘤部位上,34枚(62%)位于椎动脉,14枚(25%)位于基底动脉或基底动脉尖,5枚(9%)位于大脑后动脉,2枚(4%)位于小脑上动脉。

研究结果

治疗所用FD全部为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技术成功率98%。其中10例患者合并应用弹簧圈治疗,其余行单一FD或重叠FD治疗。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率发生率为9%(5/55),全部为支架内血栓或穿支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并发症,无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余轻微并发症率为7%,包括小卒中、TIA、颅神经麻痹等。(表1)

表1.FD治疗后循环动脉瘤临床预后情况

78%(43/55)的患者获得了造影随访,平均随访期限11.8个月。动脉瘤6个月完全闭塞率为68%,12个月为78%(表2)。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动脉瘤形态(梭形或夹层型)、动脉瘤大小(大型或巨大型)和动脉瘤部位(小脑上动脉或大脑后动脉)是动脉瘤延迟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2.FD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影像随访结果

作者认为,应用FD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能要高于前循环动脉瘤,但相较于传统手术及介入治疗方法,仍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选择。

(医院张颖影组稿、医院吕楠编译,医院方亦斌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