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郑大二附院介入术再获突破首例密网支架治 [复制链接]

1#

■本报记者郭培远

日前,医院介入科冯广森教授团队,为一名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医院首例颅内密网支架介入手术。


  一个多月前,家住汝州市的患者陈某,突然出现剧烈头疼、恶心呕吐和神志昏迷等症状,医院进行脑部CT检查后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后,陈某的病症仍无减轻。之后陈某被转入医院神经康复科接受检查治疗。经脑血管造影检查后显示,陈某为颅内梭形动脉瘤破裂,且血管的病况复杂,手术风险系数极高。


  确诊后,神经康复科医师请介入科冯广森教授会诊治疗。针对患者梭形动脉瘤破裂且血管病变的复杂情况,冯广森教授团队经多次会诊和反复论证,将手术分为两期实施。第一期手术后,患者经过两周的恢复,病情暂时稳定。


  由于患者的动脉瘤不是普通的囊状动脉瘤,而是形状特殊的梭形动脉瘤,常规手术无法完全栓塞动脉瘤,这也意味着患者随时存在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风险,凭借着30余年的临床经验,冯广森教授判断患者的第二期手术非常适合密网支架治疗。但是这类支架手术在郑大二附院尚未开展,没有经验可循,且密网支架刚刚上市,需要另行预订、价格昂贵,患者家属顾虑重重,甚至一度准备放弃二期手术。然而抱着对冯广森教授医技的信赖和对完全治愈的希望,患者最终决定接受第二期手术。


  手术准备阶段,冯广森教授一方面多次与患者家属沟通,让他们消除手术顾虑;另一方面反复查看患者影像检查资料,并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在手术团队的配合下,冯广森教授为其施行了密网支架介入手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操作,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的病症明显减轻,目前恢复良好,情况稳定。


  据了解,密网支架拥有高网孔密度的独特编制结构,具有显著的血流导向作用,相比于传统手术,临床安全性更高。该项技术在省内鲜有临床应用经验,在郑大二附院内更是没有先例。本次成功实施密网支架介入手术,有效地填补了郑大二附院在此项技术上的空白,使得郑大二附院拥有了新的治疗手段,积累了新的经验,标志着郑大二附院的介入技术跃居河南省前列,并向着国内领先地位进一步迈进。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中原三农网

责任编辑:王馨

温馨提醒

凡“河南日报农村版”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