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了科学、规范、合理的在临床上应用和管理腔静脉滤器,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起,组织国内多位血管外科专家通过多次讨论和研究,终于在年7月,发布我国首部《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指南》,标志着中国VTE治疗进入下腔静脉滤器应用的指南时代,为临床工作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本次特邀指南共识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医院陈忠教授就指南发布起因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度访问,敬请广大专家学者
陈教授,您好!在您的倡导和主持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在今年7月推出我国第一部《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指南》,请您介绍一下撰写该指南的起因与临床价值?
陈忠教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科学组今年7月份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上发表的《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指南》,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规范目前国内医疗市场,特别是医生在行医过程中要规范化操作,合理使用腔静脉滤器。在大家对腔静脉滤器应用整体认识不足,应用还不完全到位的基础上,仍存在着局部中心有滥用滤器的情况。
腔静脉滤器应该在严格适应症的限定条件下去使用,它有绝对适应症和相对适应症,且并非所有DVT患者都一定需要应用腔静脉滤器。在过去,提起DVT很多医生马上想到必须要放置滤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于能够接受严格抗凝治疗的病人,滤器不是必须放置的条件,但是对于有绝对适应症的病人,如:不能应用抗凝治疗、应用抗凝治疗有复发等,放置滤器是预防肺动脉栓塞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当然除绝对适应症外,还有一些相对适应症,如:中央型、漂浮性血栓等比较高危且容易脱落的大块血栓,也是放置腔静脉滤器的相对适应症。
总之,制定指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要进一步规范腔静脉滤器的临床使用,让更多医生在使用腔静脉滤器的情况下,能够有据可依,有循证证据可查,使得未来在预防肺动脉栓塞防治手段上,有更规范的治疗标准。在国外,腔静脉滤器总体应用量远远高于中国,但是在目前虽然国内总数量不及国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应用的数量多,但是确实在局部有医院,在应用滤器上把握的指征还不是那么规范,不是那么严格,所以,这是我们制定本部指南最初的初衷。
医学网
近年来,您一直在倡导“循证行医”与“大数据”,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后续还将在血管病学科中围绕哪些专病逐一开展指南或共识的拟定?
陈忠教授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达的时代,尤其是将要迎来5G的时代,云平台大数据的建立至关重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一定会大大推动医学界革命化的发展。
目前来讲,医疗行业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流行病学数据的调查以及临床数据快速收集、分析和总结,都将依赖于大数据平台的建立。
那么,未来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也好,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也罢,应该是未来很长时间指导临床医生工作的重要手段。未来血管外科的很多方面,都要借助于大数据平台的建立,能够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协助临床医生开展工作。如:大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疾病等方面,医院、不同区域都已经建立相应数据平台,但是还未形成全国统一化的大数据平台。比如,颈动脉狭窄性疾病,在中国脑卒中防治办公室的引领下,做了很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相关数据平台的建立。但目前还医院以及统一数据平台。
未来,在血管疾病方面,如:下肢缺血、VTE等,都需要建立大数据平台。希望以后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立,能够为广大临床医生在系统性疾病统一管理、随访准确性和普及性、循证医学证据积累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有效的帮助。
专家简介
陈忠,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
目前担任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创始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十余个国家一级学会中任重要职务;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终审专家评委、“中华医药卫生发展促进学会华夏医学奖”终审专家评委,“国际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要奖项和课题的评审专家。从事血管外科事业30多年,是目前活跃在血管外科界的著名的、有相当学术影响力的权威专家。
擅长各种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开放手术治疗与腔内治疗,在血管腔内技术和开放手术相结合,治疗血管疾病方面有较高造诣,受到广大患者的广泛赞誉。
主要诊疗疾病包括:主动脉疾病(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缩窄等);头臂血管病变(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狭窄-闭塞病变,颈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瘤、颈动脉体瘤等);各种类型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肾动脉型、主动脉型和混合型大动脉炎);各种类型的肢体缺血疾病(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的狭窄和闭塞;腋动脉、肱动脉、尺桡动脉等);内脏器官动脉病变(肾动脉、肠系膜动脉腹腔干动脉狭窄与闭塞;内脏器官动脉瘤等);各种类型周围动脉瘤;布—加氏综合征;各种累及血管的肿瘤;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
科学研究方面,陈忠教授带领其团队开展开窗技术、分支型支架技术、烟囱技术、三明治技术等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领导完成了国内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多中心、前瞻性对比研究,对于目前腹主动脉瘤治疗的临床决策,规范化治疗以及卫生经济学方面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PI开展了多项药涂球囊和支架、跨关节支架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带领科室团队每年举办十余届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血管腔内技术培训班,为全国范围内推广颈动脉内膜术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工作。带领中华医学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针对临床常见的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提出根据不同患者进行优化选择,并提出了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此成果为年度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研发攻关课题,在北京市及全国加以推广。
在年和年获得由卫计委颁发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突出贡献奖”。获得“年脑卒中新技术推广培训项目优秀专家奖”、“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基地先进个人”、“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突出贡献专家”、“年中国医师协会巡讲突出贡献奖”、“年中国医师协会专培突出贡献奖”。年荣获“精诚医者”、“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人民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推荐阅读
热点新闻|陈忠:践行初衷期许未来CEC中国血管论坛(10.31·北京)侧记
日程一览|陈忠:CEC(10.31-11.3北京)
陈忠:CEC中国血管论坛(10.31·北京)
热点新闻丨陈忠、*建华:全国血管外科“星火燎原计划”-长沙站(7.19.长沙)侧记
SEC专访
陈忠:勇立潮头奋楫者先
VINNOVA访谈丨陈忠:医工结合引领血管创新发展趋势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