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次脑瘤手术痴呆疑云,揭密美国最老总统 [复制链接]

1#
ToImproveSometimes,ToCommunicateOften,ToSummarizeAlways...作者:蒋伟平*孙瑄葛慧剑刘爱华单位:医院(*医院神经外科)导读:Enterprise2及Atlas支架的面世,使得大多数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使用一枚支架辅助栓塞即可达到理想疗效,82.4%的患者能够通过栓塞达到治愈目标。

病情简介

患者,男,47岁。主诉:反复头晕6月。现病史:患者自今年4月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为轻度头重脚轻感,无天旋地转、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曾于今年4医院就诊完善头颅MRI+MRA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本院门诊就诊,年11月05日完善头颅CTA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现为求行血管内治疗再次就诊我院,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患者自患病以来,饮食可,睡眠欠佳,二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高血压1年,最高/90mmHg,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控制血压正常范围。发现“左前降支狭窄50%”半年,服用“依折麦布片、匹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发现“颈动脉斑块”半年;有“肺炎”史3年。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mmHg;身高cm;体重63.0kg。神经系统检查基本正常。辅助检查:年11月05日头颅CTA提示:右侧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常规、生化、凝血四项、术前病*8项、心电图及胸CT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1.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2.冠状动脉狭窄3.高血压1级介入手术方案:全脑血管造影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手术指征:1、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为常见破裂动脉瘤位置,形态不规则,分叶状,受血流冲击,破裂风险高;患者年轻,积极要求介入手术治疗;

2、存在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手术风险: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不佳、支架打开不良;支架覆盖段穿支血管闭塞;栓塞不致密术后颅内动脉瘤残留及复发。手术材料:导引导管:6FEnvoyDA支架微导管:Prowlerselectplus支架:Enterprise24mm*16mm弹簧圈微导管:Echelon?-10微导丝:Synchro0.in*cm弹簧圈:AxiumPrimecoil(4枚)手术经过

造影结果:大脑中动脉分叉处不规则囊状突起,大小3.1mm*2.8mm,可见上下2分叶,宽颈,下干分支起始部部分瘤化。

术中予以微导丝(Synchro0.in*cm)辅助弹簧圈微导管A(Echelon?-10eV3)到达右侧大脑中动脉瘤瘤腔内。微导丝(Synchro0.in*cm)辅助C型热塑型微导管B(Echelon?-10eV3)到达右侧大脑动脉瘤上方子囊。先经微导管A填入部分弹簧圈(AxiumPrimecoil2mm×4cm);随后经支架微导管置入并释放支架(Enterprise24mm*16mm)至右侧大脑中动脉M2下干-M1段,瘤颈覆盖满意;经双弹簧圈微导管依次填入弹簧圈(AxiumPrimecoil2mm×4cm、2mm×3cm、2mm×2cm、2mm×2cm),间断造影确保大脑中动脉分支动脉血流通畅。

右侧颈内动脉造影确认: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致密填塞,大脑中动脉分支血流通畅。

术者思考:

大脑中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0%,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三常见原因。约85%的大脑中动脉瘤出现在分叉部,10%~15%位于M1段,剩下的大脑中动脉瘤位于M2到M4段。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常见,通常出现脑内血肿发生率40%,导致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既往认为大脑中动脉瘤更适合开颅夹闭,尝试弹簧圈栓塞失败的情况很高。但近些年通过改进技术,采取3D血管造影制定手术方案,使用多导管技术,选择适合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能使大多数大脑中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取得了更好的结果。相比其他常见动脉瘤的位置,大脑中动脉的解剖结构独特;约80%的病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在分叉部出现两M2,12%的患者分为三支M2,其余分出多支。大中动脉瘤45%指向外侧;38%指向下方。虽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动脉瘤大小相关,但是大脑中动脉瘤的破裂与其他的解剖学指标更为相关,如纵横比、血流的角度、上级血管与下级血管的角度,非球形的形状。M1末段动脉瘤通常是宽颈和偏一侧分支的偏心型动脉瘤。动脉瘤的颈部可以累及一个或多个分支。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避免血管狭窄和分支闭塞的风险较为困难,发生栓塞失败的情况高。通过改进技术和更好的病例选择能取得了更好的结果。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大脑中M1分叉处动脉瘤常用介入方案,支架辅助确保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对于不规则、分叶状及有子瘤的M1分叉处动脉瘤,双微导管技术应用使得动脉瘤内弹簧圈栓塞致密度更高。更新的适合置入分支血管的颅内支架,如Enterprise2及Atlas支架的面世,使得大多数体积较小的M1分叉处动脉瘤使用一枚支架即可。最近的一项系统回顾,发现针对未破裂和破裂的大脑中动脉瘤,82.4%的患者能够通过栓塞完全或接近完全闭塞。(神经介入科在读硕士何晓欣负责编辑)

专栏主编

刘爱华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建书记兼秘书长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医药秘书长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工结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兼青委会主任委员

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与脑血管畸形等微创介入治疗,获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人物、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入选北京“登峰团队”,脑血管病研究先后获省市级奖7项,已发表学术论文篇(包括Neurology、Stroke等SCI论文63篇),已获国家专利5项,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5名。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2#

在医学领域,脑动脉瘤俗称为“颅内的炸弹”。日前,医院神经外科就上演了一场“拆弹风云”。

病友李先生,因为头痛来我院做体检时,CT检查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异常病变。于是接诊医师及时请来了神经外科的医师进行会诊,会诊的秦忠宗副主任医师敏锐地发现,这个小小的异常病变,很可能是一个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

给大家科普一下,颅内动脉瘤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肿瘤。它是指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膨出,由外膜和中膜组成的薄壁,因一般形态像气球一样的突出,长得有点像肿瘤,所以称之为动脉瘤。然而它的发病率并不低,达到了7%左右,像我们熟悉的小品喜剧演员大咖赵本山就曾因破裂颅内动脉瘤出血而行手术治疗,还有年轻人熟悉的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龙妈扮演者EmiliaClarke,也是脑动脉瘤的手术患者。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隐匿的疾病,在它没有破裂的时候,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症状。以前医学界认为这是一种中老年人特有的疾病,但随着群众对于健康的重视和医疗检查条件的进步,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病友的身上也发现了颅内动脉瘤。

而动脉瘤一旦出血,首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30%-40%,再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60%-70%,第三次破裂几乎无生还可能,所以,一旦发现动脉瘤,就需要专科医师来进一步评估是否进行手术以及选择手术的方式。

李先生住院后,神经外科医师进一步帮助其完善了头部的脑血管CTA专科检查,并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手术(DSA)检查,确诊为右侧未破裂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

接下来就是治疗方案的选择了,虽然李先生的颅内动脉瘤并没有破裂出血,但因为动脉瘤太大,破裂风险极高,脑血管病组的专科医师还是建议患者行手术治疗。而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分为开颅显微外科夹闭手术和介入血管内治疗,这两种手术方式都各有优缺点。经过晏广主任医师耐心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李先生最终选择了开颅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治疗。

在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准备后,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祝刚教授亲自操刀,带领神经外科手术团队顺利地为李先生拆除了这个颅内定时炸弹。术后的脑血管检查CTA结果也显示:李先生的动脉瘤已经完美地被夹闭,手术非常成功!经过后期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李先生已经于近日顺利痊愈出院。

祝刚表示,动脉瘤虽不是肿瘤,但比肿瘤更凶险,它随时有“爆炸”的可能。而且它未破裂时可能毫无症状,而一旦破裂就会造成剧烈头痛,病死率极高,即使是幸存者亦多有残疾。李先生比较幸运,在颅内动脉瘤未破裂时就及时发现,可以在早期进行干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大家对于头痛一定要保持高度重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有头部不适时,医院就诊,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动脉瘤,从而得到比较好的疗效。

脑血管病组专家介绍

祝刚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惠州市名医、神经外科主任。

专业: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和手术治疗

专科门诊:

总院颅脑神经外科(周三上午)

晏广

主任医师。

专业:

擅长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专科门诊:

颅脑神经外科(周五下午)

供稿/供图:神经外科秦忠宗

温馨提醒

我院专科门诊、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住院部等已全面恢复诊疗服务,为减少人群聚集、做好疫情防控,医院推行非急诊病人全预约,先预约后看病。请来院就医的市民朋友按预约提醒分时段就医,到院后如实申报健康信息,并主动出示身份证与粤康码,以便快速配合完成流调及预检分诊工作,节约就医时间,同时要全程戴口罩,科学防控,安全就医。

主编:曾宁

编辑:钟一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