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I遥测技术效力于癌症研究
“缘来缘去终会散,花开花败总归尘”,世上所有生物的生命都是有期限的。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结构,注定是要死亡的。有些死亡是生理性的,而有些则是病理性的。细胞死亡相关研究,比如细胞凋亡,是近些年科研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
什么是细胞凋亡?
它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作为一种基本生物学现象,细胞凋亡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类型,而且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以及复杂分子生物学机制。凋亡过程一旦发生紊乱,可能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从细胞凋亡角度而言,肿瘤的发生是因肿瘤细胞减少受阻所致。因此,基于细胞凋亡角度与机制,设计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包括重建肿瘤细胞的凋亡信号传递系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基因的表达,以及激活死亡基因的表达等。
比如当前研究中较热门的Bcl-2家族蛋白,通过阻止线粒体外膜通透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其过表达与癌症耐药性的形成密切相关。通过抑制Bcl-2与促凋亡蛋白(如BAK)的结合,即可有效抑制Bcl-2依赖性肿瘤的生长,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分为抗细胞凋亡(例如Bcl-2、Bcl-xl、Bcl-w、Mcl-1等)蛋白,与促细胞凋亡蛋白。简言之,抗凋亡成员蛋白与促凋亡蛋白的动态平衡,调控着细胞是否进行凋亡。
AstraZeneca公司先前开发的AZD,就是一种Bcl-2/Bcl-xL双重抑制剂,在临床前研究中疗效表现优异,在血液肿瘤与实体肿瘤等方面有着不可小窥的治疗潜力,但不足之处在于,它同时也会对心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性,从而限制了进一步应用。
近期,AstraZeneca公司发布了一项新研究,对AZD进行全新设计与优化,开发了一种新型树状大分子-药物结合物:AZD。该研究在临床前实验中运用DSI全植入式遥测技术,对意识清醒、非束缚、自动活动状态下的犬、大鼠等多种疾病模型的心血管核心生理指标,如血压(动脉压、左心室压)、心率、ECG(QRS)等,做了长期监测与评估。上述临床前实验数据表明:与单独使用AZD相比,优化设计后的AZD,疗效则更为显著,且心血管耐受性更佳,为进一步推广至临床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待后续的临床实验研究也能获得可喜成果,群策群力,攻克癌症。原文刊登于Nature旗下的《CommunicationsBiology》,欢迎阅读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