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脑血管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提高。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的张岩教授在年天坛会的脑血管外科论坛中与参会者一起分享了常见微创外科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讲题。内容包括了微骨窗开颅、神经内镜、神经导航、荧光造影、多普勒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和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并基于临床循证研究介绍了每项技术的应用效果和特点。
微骨窗开颅
微骨窗治疗颅内动脉瘤也被称作是微创神经外科的标志,微骨孔入路技术医源性损伤小,术后反应轻,手术效果好,将显微神经外科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年Wilson首先提出微骨孔开颅可以满足显微手术要求,因此改变传统开颅的暴露标准。医院经微骨孔入路对53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术中12例动脉瘤破裂,术后造影动脉瘤闭塞,术后无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年医院采用颞部小切口翼点锁孔微骨窗开颅,共治疗了颅内动脉瘤21例,无死亡病例。
神经内镜
近年来,神经内镜应用成为微创神经外科的重要技术之一,提高了动脉瘤夹闭的准确性、安全性。年Linden报道例内镜辅助动脉瘤手术,仅有4例术中破裂。医院报告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配合显微手术镜夹闭动脉瘤88例,无手术死亡。医院,医院报告神经内镜辅助夹闭动脉瘤86例,无死亡病例,无动脉瘤残留及复发。神经内镜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特点有:减小手术开颅范围,避免暴露过多脑组织;清晰显示动脉瘤及瘤蒂位置;显示隐蔽的分支或穿支血管,减少损伤降低手术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神经导航
神经导航工作程序包括术前准备、开颅前准备、切口设计、术中导航。医院应用神经导航技术进行大脑前动脉瘤手术12例,无手术死亡。解放*总院,医院报告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夹闭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4例,无死亡病例。神经导航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特点:定位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设计合理皮瓣,骨瓣和手术路径;判断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保证夹闭动脉瘤时载瘤动脉的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荧光造影
医院报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良好,实时显示脑循环。术中ICGA与手术后DSA结果一致,无动脉瘤瘤蒂残留,载瘤动脉畅通。荧光造影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的特点: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重复性,安全性高等特点;观察动脉瘤颈是否加闭完全,载瘤动脉以及其远端分支有无狭窄;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动脉瘤壁钙化,瘤内血栓,动脉瘤夹影响观察效果;无法实时有效的提供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情况。
多普勒
年LabordeG等首次报道微血管多普勒(MDS)用于脑动脉瘤术中监测。观察载瘤血管狭窄和动脉瘤夹闭是否完全,提高手术质量。医院报告47例动脉瘤手术中,多普勒监测6例有血管狭窄或闭塞,而肉眼观察未发现(12.76%),需调整瘤夹;1例未完全闭塞(1.96%)。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微血管多普勒,发现15例动脉瘤夹闭的患者中,3例因血管狭窄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多普勒技术应用于动脉瘤夹闭术的特点:载瘤动脉走向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夹闭不全,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有无狭窄、误夹的可能;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受探测角度、深度,血管周围物质影响;不能探测载瘤动脉后方及瘤颈的残余。
神经电生理监测
监测方法是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经颅电刺激,脑电图-头皮脑电图。数据监测包括术前监测点:打开硬膜后、分离动脉瘤前;术中监测点:夹闭动脉瘤前后;术后监测点:止血结束缝合硬膜后。医院报告对47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术中行SEP和TES—MEPs联合监测,4例神经功能出现下降且手术结束时未恢复至基线水平,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具有一致性。医院报告对38例患者术中SSEP变化4例,MEP变化5例,EEG变化2例,但干预后,神经功能良好。北京解放*总院报告63例动脉瘤术中电生理监测,SEP改变12例,51例出现短暂的波幅改变。升高血压后,波幅很快恢复正常,术后恢复良好。神经电生理监测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的特点:监测皮层,皮质下缺血对脑功能影响;实时反馈手术中脑功能区的损伤程度;准确定位,避免对脑功能区的损伤。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技术包括有创颅内监测(脑室内插管法;硬脑膜外传感器;脑组织内插管法);腰椎穿刺监测;无创监测。
颅内压监测手术操作步骤:
20世纪80年代,TakeuchiS等人开始将颅内压监测用于出血后的脑动脉瘤。医院报告(年)对34例破裂脑动脉瘤早期手术,术后实施颅内压监测及脑室引流。安全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颅内压监测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意义:实时监测颅内压,指导药物治疗及外科治疗策略;减少脑血管痉挛,维持正常脑组织灌注,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订阅
点击右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