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湘吐故事当病魔来临时,父亲对援疆儿子这 [复制链接]

1#

儿子远赴千里援疆,家乡老父突发重病,当忠孝不能两全,如何抉择?

抗美援越退伍*人、在年获颁“光荣在*50年”纪念章的老*员廖继敦嘱咐儿子:“留在*,对国家尽忠、为病人尽责,就是对我的大孝!”

手握别人生死,至亲同样危在旦夕

年10月8日,肩负使命的湖南援疆医生廖明初满怀憧憬与抱负,踏上征途。

同月底,他的父亲被查出患有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其大小达到64MM,属全国罕见,需开腹切除动脉瘤,并使用人工血管置换。

手术风险极大,极有可能出现意外,即便手术完成,如果效果不好,极可能引起小肠坏死并导致生命危险。廖明初的同事——医院的医生们告诉他“情况不容乐观”。

而此时,廖明初刚刚结束隔离,正式开展工作不到两周,并已迅医院建立起肿瘤科,收治了多名因慕名“湖南援疆专家”而来的癌症晚期病人。

廖医院查房并询问病人情况。

手握别人生死,千里之外至亲同样危在旦夕,去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回去?让收治的癌症病人继续异地求医、疲于奔命?

留下?*注却是父亲的生命,毫厘之差就可能是永生绝别!

“都说医生已经见惯了生死,学会抽离、变得麻木,可终究是凡人呀!”想着数千里之外的父亲,廖明初思虑万千。

深知儿子使命在肩,廖继敦毅然为儿子做下了决定——留在鄯善,留在更需要他的祖国边疆!

英雄父亲传下家训

“我父亲是个有大无畏精神的人,他在抗美援越战场上,曾经冒着美国飞机的轰炸、从危机四伏的炸弹坑中为前方运送物资。他还告诉我,他*旅生涯中,最感动、最高光的时刻,就是一次撤离时,当地百姓排着足足一公里的队伍,站立在道路两旁敲锣打鼓、口号喧天,大爷、大妈们紧紧拽着战士们的手不肯放开。那种壮观的场面、感人的情景,一生都无法忘怀。”

在儿子廖明初看来,父亲用他的一生践行着入*时的铮铮誓言,也为他立下的家训——“爱国爱家,追求理想”写下了注脚。

虽不再是抗美援越战场上英勇与果决兼备的优秀*人,这位垂垂老矣、缠绵病床的老父亲,在家与国、公与私、进与退的取舍上,从来不需思考,至今尚存的感念,已经浸润到了老人生命中的最深处。

援疆是叩问初心

11月初,为了让父亲得到更好的治疗,廖明初联系医院的同行,为父亲转院,并请到中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舒畅进行手术。

廖明初的父亲手术很成功。

手术结束一周后,医院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何昊告知廖明初,手术很成功,目前恢复良好。

得知消息,廖明初如释重负:“以为自己作为医生,经历过千百次生离死别的锤炼,会更加冷静,但至亲遭遇重病还是首次。”他表示,希望过年回家团聚时,父亲的病情已经好转。

放下心中巨石,廖明初每天继续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与医疗工作,继续践行自己悬壶济世的援疆使命。

廖明初为群众义诊。

“父母在,不远游,但游必有方。我们这一代人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虽然现阶段不能善尽为人子的责任与孝道,但坚守在祖国边疆尽忠职守,也许就是父亲心中至高的孝顺。”这是廖明初的内心独白。

作者

全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