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手术,依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采用血管内导管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栓塞和扩张成形等方法,治疗中枢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材料不断涌现,这一技术已成为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手段。然而,如何准确编码这些新技术,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病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显得愈发重要。病案首页,医院绩效考核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数据源头,其中的手术操作分类数据显得尤为关键。因此,确保脑血管介入手术编码的准确性,对于提升医疗质量、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动医保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脑血管常见介入手术及ICD-9-CM-3编码。首先,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我们需要了解脑血管的组成及分类。脑血管由脑动脉和脑静脉构成,而脑动脉又可分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根据治疗部位的不同,介入治疗可分为动脉性和静脉性。
在动脉性介入治疗中,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常用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狭窄及脑梗死介入取栓失败后的补救。这些手术术式根据解剖部位的不同,编码也会有所差异。例如,颅外血管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编码为,而经皮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则编码为。
通过这些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将为脑血管介入手术的准确编码提供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推动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开展。颅外和颅内血管的划分是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核心分类依据。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这两条关键血管,在解剖上同时跨越了颅外与颅内两个区域。
在临床实践中,椎动脉常被分为V1-V3三个阶段,而颈内动脉则采用Bouthillier7分法进行分段。具体来说,椎动脉的V1-V3段以及颈内动脉的C1-C5段,连同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都被归类为颅外动脉;而基底动脉、椎动脉的V4段、颈内动脉的C6-C7段,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则被归为颅内动脉。
根据ICD-9-CM-3的注释,经皮基底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被归类为颅内血管经皮血管成形术,而经皮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则被归类为其他颅外动脉支架经皮置入。然而,这种分类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同样是基底动脉,指向的是颅内动脉,而却指向了颅外动脉。实际上,经皮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应更准确地分类于颅内血管支架经皮置入。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医保疾病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0版中,已经对经皮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分类进行了纠正,将其归入了。
此外,经皮脑血管内取栓术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线血管内治疗方法。这种手术通过可回收支架或血栓抽吸系统来去除血栓,被归类于74头和颈部血管梗阻的血管内去除术。同时,脑血管内溶栓包括脑动脉溶栓术和经导管接触性静脉溶栓术两种方式。其中,脑动脉溶栓术是通过血管内介入技术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责任动脉闭塞处,以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目前,这一技术仅作为治疗脑梗死的补救性手段。
在编码方面,脑动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被归类于10(血栓溶解药的注射或输注),而脑动脉内血小板受体GPIIb/IIIa高选择性拮抗剂溶栓则被归类于20(血小板抑制药的注射或输注)。这些精确的编码对于提升医疗质量、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动医保制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导管接触性静脉溶栓术是一种通过导管介入技术,将微导管经颈静脉送入颅内静脉窦血栓内,并注射血栓溶解剂进行溶栓的方法。这种技术常用于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此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脑动脉溶栓术和经导管接触性静脉溶栓术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注射或输注均归类于10血栓溶解药的范畴。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这类疾病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脉瘘等,可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常见的介入治疗术式有单纯固体/液体栓塞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血流导向栓塞装置置入术和覆膜支架置入术等。这些手术的编码主要分类于75和76,其中栓塞材料是分类的关键。例如,单纯裸弹簧圈栓塞术归类于75,而单纯生物活性弹簧圈栓塞术则归类于76。
生物活性弹簧圈是在裸圈的基础上加入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修饰,旨在改善裸圈的生物惰性。常见的生物活性弹簧圈包括可吸收聚合物涂层、微纤毛和水凝胶可膨胀弹簧圈等。
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具体展示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中的患者是一位54岁的男性,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以及左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他接受了全脑血管造影术、基底动脉经皮动脉取栓术,以及左侧椎动脉V4段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手术详细描述:通过脑血管造影,我们发现左侧椎动脉在V4段远端闭塞,而基底动脉则未显影。随后,我们尝试将微导丝和微导管送至左侧椎动脉V4段,并选择合适的导丝通过闭塞处抵达基底动脉。在基底动脉处,我们送入了一个6mm×30mm的SolitaileAB支架,但支架打开后并未观察到血流。经过5分钟的等待后,我们退出支架,并发现支架上黏附了多个小血栓。
接下来,我们交换了导丝和导管,将微导丝置于基底动脉中,并将一个2mm×15mm的球囊送至左侧椎动脉V4段的重度狭窄处。经过准确定位后,我们缓慢地由远端向近端扩张了球囊三次,但仍然未观察到前向血流。
之后,我们尝试使用微导丝引导Rebar18进入右侧大脑后动脉,并再次送入一个6mm×30mm的SolitaileAB支架。这个支架覆盖了右侧大脑后P1段和基底动脉,但同样未观察到显影。等待约10分钟后,我们将支架取出,发现支架上覆盖了多个暗红色小血栓。此时,我们观察到前向血流通畅,造影显示前向血流达到III级,且左侧椎动脉V4段的重度狭窄较之前有所改善。
最后,我们再次送入SolitaileAB支架,这次支架覆盖了基底动脉起始部和左侧椎动脉的狭窄处。经过准确定位后,我们释放了支架。
编码分析:此案例涉及多个编码,包括头和颈部血管梗阻的血管内去除术(74)、颅内血管支架经皮置入()、颅内血管经皮血管成形术()等。此外,还涉及置入一个血管支架、两根血管操作、分支血管操作以及脑动脉造影术(41)等操作。在编码时,需要注意确保准确地将每个步骤与相应的编码对应起来。主要手术为74。对于椎动脉、基底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介入取栓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均较高。当介入取栓失败时,颅内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可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强调经皮动脉取栓术的重要性,并建议以74作为主要手术编码。
椎动脉V4段位于颅内,因此,在此处进行的支架置入和球囊扩张成形术应分别编码为和。需注意,在《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0》中,原编码可能存在误导,如将椎动脉颅外段的编码误用于颅内动脉。
在本案中,SolitaileAB支架作为取栓支架,首先在基底动脉进行取栓操作,随后又置入左侧椎动脉V4段,并覆盖了基底动脉起始部。这一过程涉及了对两条血管的处理,仅使用了一个支架,且该支架覆盖了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分叉处。因此,在编码时,除了和外,还应考虑编码和,以准确反映手术的复杂性。需特别警惕的是,不要误将取栓支架与置入左侧椎动脉V4段的支架混淆,或错误地认为在两条血管中都置入了支架而选用的编码。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左、右椎动脉最终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因此,在编码时,应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