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如何能像齐白石那样活得长又画得好
画画作为兴趣,能陶冶性情,是一件很好的事。它能够让人心情舒畅,从而使人长寿。若把画画当作一项事业,把作画的水平提高到一定标准时,那就需要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好比一个 马拉松 式的长跑比赛,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大量的劳动才能完成。人的大脑长时间的思考、学习是十分耗费精力的,若掌握不好 度 ,超负荷运转,就会损坏身体。 周思聪是中央美院的高材生,画得一手好的素描、速写。为了练就快速捕捉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别人都去休息了,她还在埋头苦练。若不下如此苦功,她创作的《周总理和人民》大幅写实国画,又怎能准确地刻画出总理关切的神态和受灾老百姓激动的形象呢?天才加勤奋造就了一个不同凡响的 女能人画家 ,但这种荣誉的获得也让画家付出了代价。过度的疲劳使周思聪的身体逐渐衰弱,57岁便英年早逝。 *胄以速写起家,一生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他在三十岁左右,速写技法就已臻成熟。他用飞动的线条描写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物,表现新生活。他的大写意人物画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胄对绘画有一种拼搏精神。他可以连续十多个小时作画,每天都要画到半夜一两点钟,有时甚至画到天亮。他一年用了24刀宣纸,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胄的身体素质很好,但长期这样拼命作画必然会给身体造成极大伤害。中医认为,夜里11点之后,是各脏器的修复阶段,这个时间一定要保持睡眠状态,才能使身体阴消阳长、气血充足,否则就会阻碍阳气生发。违背了人体自然的循环规律,就会打破脏器的正常运行,使生理机能分配失调。久而久之,人便会疾病丛生。这样的身体条件又怎能把绘画事业坚持到底呢?*胄的病可能就是这样累出来的。*胄患病后,当然还是不会停笔的,可是这个时候在创作上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崛起的一位伟大画家。他活到94岁,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钻研中国书画,绘画、篆刻、书法、诗词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齐白石75岁时还具备生育能力,证明其身体保养得很好,先天之本并未受到亏损。这也证明他每天都有足够的精力去创作。他从事绘画的时间比绝大多数人都要长。从这点上看,绘画水平和年龄是一个正比例关系。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曾遇到过一些从事绘画的老先生,他们的年龄都在90岁以上,还有超出百岁的,然而他们的绘画水平还是不够火候。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悟性都不到位,又没有下过苦功,而只是把绘画的时间拖长了。所以,我们品评一个画家还是要看其作品的水平,不能单纯靠年龄来判断。 齐白石由徐悲鸿推荐到国立美术学院(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画。当看到学生们画的素描及人体写生时,齐白石感慨地说: 我不会画这些,如果能学会这些,我的画会画得更好。 这说明齐白石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并能正确对待国画和西洋画法。 *胄把西洋画里的速写、素描技法结合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中,创作出许多表现新中国人民生活的画卷。*胄那些飞动的、凝聚着生活激情的线条,扩展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齐白石目睹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他的人物画里,我们并没有看到表现解放后人民生活的形象,这就说明齐白石不具备画现实人物的技巧,也就是当年齐白石所讲的 如果能学会这些,我的画会画得更好 。从这一点来看,*胄的人物画是超越了齐白石的。 齐白石把他的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归纳为一句话: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他的中国画就是在 似与不似之间 产生出了 妙 的效果,从而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现在我们要想超越齐白石,那就必须要了解他,知道他的功绩在哪。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是齐白石提出的里程碑式的经典名言,用现代的创作语言解释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且要进一步夸张精华,从而达到完美感人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境地。 齐白石的画作,无不体现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一创作真谛。他画的虾、鱼、鸡、老鹰、牛、鹤、鸽子、寿带鸟及太阳、松树、石头、牵牛花等都是值得后辈画家认真学习和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