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动静脉内瘘 [复制链接]

1#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担忧其实是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如果能够更早认识到这件事的本质或切实经历过以后,可能会觉得“原来如此”,“恍然大悟”,“不过如此”等等。

那么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建立血管通路,主要就是动静脉内瘘。有很多病人不理解,甚至畏惧,针对这种情况,今天我们分两期来回答关于内瘘的几个常见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再次介绍一下透析的原理,通俗来讲就是通过“管路”把人体的血液引出来,在体外透析机上反复循环,通过透析机来帮助损伤的肾脏来排泄毒素和水分,纠正电解质等。那么这个“管路”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流量能够足够大,肯定不能像普通的穿刺针,那样的引流不充分,流量不够的话透析也就不能保证充分性;使用期限长,不能透析一次就建一次管路,耗财费力,还不现实;最后用起来也要方便,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医务人员。所以说这个“管路”最常用的就是我们说的动静脉内瘘。那么有人会问了,什么是“瘘”?是需要在胳膊里面埋一根管子吗?这根管子是什么材质的?会不会露出来?简单来说,“瘘”就是把人体的某根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让动脉里的血液,能直接流到静脉里,所以也叫“动静脉瘘”。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的血管变得更加粗壮有力(血流丰富),从而保证透析的充分性,同时静脉位置比较浅表,方便护士更好打针,而且对于病人来说,穿刺起来没有穿刺动脉那么疼,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内瘘来进行血透。至于需不需要埋管子嘛?多数病友是不用埋管子的,但假如您的血管条件非常不好,那么可能需要埋“管子”。但是这个“管子”叫人工血管,不是我们说的常规的自体血管内瘘。具体还需要手术医生评估过血管情况。所以日常的手臂锻炼、血管保护、及早的血管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个问题就是“瘘”能不能晚几天再做?什么时候做最好?这个在我们以前的视频讲过。从大量临床总结来看,过早的做“瘘”确实对病人没有太大好处。而过晚的做瘘,可能还没熬到“瘘”发育成熟(一般内瘘发育成熟,一般需要8~12周),身体因为“毒素”太高,而被迫插管透析。那么什么时候做透析比较合适呢?建议肾小球滤过率小于十五的时候就要准备做“瘘”。假如对“肾小球滤过率”没有概念,那么换个通俗易懂的指标,血肌酐。当你血肌酐大于“umol/L”时候,就请未雨绸缪到肾病科门诊规划您“透析方式”、“血管锻炼”、“做瘘时机评估”。当然这些情况因人而异,具体需要咨询主管大夫的意见。

第三,做“瘘”痛不痛?手术刀疤有多长?瘘做完还要住多久?绝大多数情况,做“瘘”过程不会痛;绝大多数情况,刀疤大约3cm左右;绝大多数情况,瘘做完还需要住2~3天。绝大多数的意思,就是手术没有百分百的绝对。所以,具体情况还需我们血透通路医生评估具体手术方案。

第四个问题就是做“瘘”的手以后还能不能干活?答案是可以!做“瘘”的手术,只针对血管,不涉及您的神经、肌肉、骨头,所以不影响手臂功能。一般术后3天就可以做“握拳”锻炼,7天可以做握力锻炼。但为了防止内瘘血栓形成,尽量避免“长时间”提“重物”(重量不建议超过1个热水瓶)、“长时间”压迫做“瘘”的手臂、“长时间”做“瘘”手臂举高高。至于普通的吃饭端碗,甚至开车都没什么影响。

第五,如果脖子上已经有“长期”血透管,还需要做内瘘吗?现在“长期”血透管的称呼,已经改为“半永久”血透管。字面意思就是:“不存在”可以永久使用的“血透”管。因为血透管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导管功能不良(毒素清除不干净、甚至无法透析)、管子脱出、感染、血栓、中心静脉狭窄闭塞等等。当然,做“瘘”也有各种缺点。但总体而言,“瘘”相比于“管子”,具有更加安全、血流量充分,感染机会少等优点。尤其是年纪轻的病人,假如短时间没有肾移植的可能,还是首选做“瘘”。但是否适合做“瘘”,还要评估血管条件、病人自理能力、心肺功能等等。

第六,血管很细,护士抽血都很困难,可以做“瘘”吗?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建议:动脉直径≥1.5mm,静脉直径≥2mm。但并不绝对,对于血管比较“柔和”的、“扩张性”好的、动脉“搏动强”的,即使血管内径不符合条件,也有手术成功的机会。“瘘”做在哪个位置比较好?假如血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上的内瘘一般遵循两个原则:①先做远端,再考虑近端;②先做“非惯用手”,再做“惯用手”。这主要是考虑到患者后期血管穿刺、远期并发症、血管资源的保护、对生活的影响等等。所以,一般左手的腕关节上2cm是最常见的做瘘部位。但现在“瘘”也不局限手臂,对于一些血管资源匮乏的患者,脚上也可以做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