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介入科简介
介入科,这个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的名词,究竟是何方神圣?其实,介入科是专门进行介入诊疗的科室。在这里,医生们借助影像设备的精准引导,运用通、堵、修、注、取、融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疾病进行精确的诊断与治疗。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演变,介入科已然跻身至临床三大支柱学科之列,与内科、外科并驾齐驱。
不同于外科的开放式手术和内科的药物疗法,介入治疗以其微创特性独树一帜。它无需开刀暴露病灶,仅需在皮肤上开辟如针尖般微小的通道,或利用人体自然腔道,便可在影像设备的精准指引下,对病灶进行局部的诊断与治疗。
02介入技术简介
这是指对体内各类管腔,诸如血管、消化道、胆管、气管以及输卵管等,在遭遇狭窄或闭塞问题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旨在恢复管腔的通畅性,常见的方法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术等。以布加综合征(肝静脉型)为例,当肝静脉外流道发生阻塞,引发肝脏严重淤血时,医生会利用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术来开通血管,从而解除肝脏淤血,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与“通”相对,这一技术涉及对体内异常管腔的封堵与闭塞。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破裂的血管、动脉瘤、肿瘤血管以及食管-气管瘘等。其目的在于防止血液或其他液体进一步流失,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例如,对于直径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脾动脉瘤,医生会采用栓塞治疗来封堵动脉瘤,以避免其破裂引发大出血的风险。
针对人体内无法进行开通或封堵,或经开通封堵无效的异常管腔,采用修复技术进行治疗。常见的应用包括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其目的是通过修复受损或异常的腔道,恢复其正常功能,确保患者的健康。
这项技术涉及将药物精确地注入到病变组织内部,从而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其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是该领域的典型应用。通过这种精准的药物注入,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优化局部药物浓度和效果。
这项技术涵盖了经皮穿刺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的过程,同时也包括经皮对体内异常积液或积脓的引流,以及对病变或异物的经皮取出。例如,经皮肝肿瘤穿刺活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应用。通过这种穿刺取材技术,可以辅助诊断以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此技术涉及将人体内的病变组织或器官进行消除,通过烧死或冻死病变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从而实现治疗目的。例如,肝癌射频和微波消融术便是该技术的应用实例。通过这种消融治疗,实现了对病变组织的高效消除。
03介入治疗的优势与安全性
介入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其微创性使得患者恢复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也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此外,介入治疗还能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进行,使得治疗的精准度更高,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体验。
介入治疗以其微创性著称,手术过程中仅需局部麻醉,且切口微小,宛如针眼大小,确保了治疗的安全性。
0介入治疗的应用领域
我科目前具备独立开展以下诊疗范围的能力:外周血管介入领域,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取出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抽吸与溶栓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介入疗法,以及肢体血管瘤的经皮硬化和经血管栓塞术。这些微创手段可以有效地处理静脉血栓等问题,为患者提供便利和高效的治疗方式。
肿瘤综合介入:通过向肿瘤供血动脉内精准灌注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我们能够实现“毒死”或“饿死”肿瘤的目标。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高局部药物浓度和低全身毒副作用的优点,与外科手术的创伤性相比,以及内科放化疗的全身性损害,它真正体现了绿色微创的理念。
面对胆道梗阻,我们提供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术和球囊支架成形术;对于食道等消化道梗阻,支架植入术和肠梗阻导管的置入是我们的解决方案。这些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不适。
针对呼吸道咯血,我们提供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而对于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介入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05静脉血栓与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血栓,特别是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首发症状通常表现为肢体肿胀,而且这种肿胀在晨起后减轻、下午加重,或者突然出现,需特别警惕。长时间坐位、长途飞行、大型外科手术、肿瘤、长期卧床以及创伤等,都是可能引发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静脉血栓是常见病,需警惕症状并预防。
下肢静脉曲张,又称“老烂腿”,是一种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患者常常面临腿部酸胀、沉重、疼痛以及皮肤瘙痒等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静脉曲张可导致诸多不适,严重影响生活。
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常常面临一系列并发症的困扰,包括皮炎、血管炎、皮肤色泽变黑、血栓形成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久治不愈的溃疡——“老烂腿”的出现。此外,淤积性皮炎、脂质硬化性皮炎以及白色苔藓等皮肤问题也是静脉曲张患者常见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