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是一种境界
今年7月下旬,一股“咬文嚼字热”在上海掀起,由“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赛”组委会公布的100道试题,吸引了20余万民众参加竞答,其中14人获得满分。本次大赛由于紧扣世博会主题、贴近社会生活、语文考点典型度高,因此引起了读者广泛浓厚的兴趣。笔者虽然没有投递答题卡,但对照试题答案细看,我老实交代,有个别字读错了几十年,自己都还不知道。由此想到,要在文字工作及生活中,凡事都以“咬文嚼字”的精神去对待,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和作风,同时也是一种值得追求的治学境界。
何谓“咬文嚼字”的治学境界?按老子的说法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说做事就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而不受周围的万物干扰。而从现时的治学要求来说: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执着精神,不图虚名的学术作风也该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综观现实,如今在我们周围,这样的治学作风和境界却已显得越来越稀缺,不是吗?在眼下的学术界、高等学府,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丑闻频频曝光,“学术超男”瞬间变身为“学术抄男”;不止一位的高校校长被戴上涉嫌论文抄袭的帽子,并向公众道歉。在这些学术造假者的身上不仅看不到一点“咬文嚼字”的工作精神及治学境界,就连起码的治学道德都荡然无存了。
有人说,我们如今已进入到一个“快餐文化”时代,美国摇滚明星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七天后,某出版社一本13万字的《天堂里的太空步》传记已火热出炉摆在了书店里。影视演员陈晓旭去世后,一家图书公司曾在一星期内编写出一本陈晓旭的传记,结果陈的家人不同意出版,原因是对该书的内容真实性不放心。其实,我在想,要是以咬文嚼字的要求去检验以上两本书的话,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要具备咬文嚼字的工作精神,须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来体现,而要进入咬文嚼字的治学境界,那就更需要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来支撑。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出煌煌巨著《红楼梦》;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淦昌也说过:科学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没有真功夫用下去,那来的科学收获和成果?很显然,在科学研究、学术探求上要是沉不下心来做学问,而只是满脑子的沽名钓誉想法,其最终结果都是不难预料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