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肝移植精准诊疗技术体
TUhjnbcbe - 2023/6/14 20:06:00
<

原创普外科医院订阅号收录于合集#华山肝病中心2个#华山科研解读1个

近日,上海市医学会举行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医院运动医学科陈世益教授团队的项目《膝关节不稳人工韧带重建创新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普外科王正昕教授团队的项目《肝脏移植精准诊疗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分别获得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陈世益教授代表团队领奖(一排左5)

王正昕教授代表团队领奖(一排右1)

这两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如何造福老百姓呢?我们邀请到陈世益教授团队、王正昕教授团队分别为我们科普。今天,让医院肝移植团队。

医院肝移植团队成立于21世纪初,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肝脏移植的*金发展期。年起,在钦伦秀教授、王正昕教授的带领下,医院肝移植开始了“从有到强”的腾飞,每年完成肝脏移植余例,围术期生存率达95%以上,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位于国内前列。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院肝移植团队建立了一整套肝移植精准诊疗技术体系,包括:(1)肝癌肝移植复发转移防治精准决策体系构建和应用。(2)活体供肝获取技术创新及供肝功能的精准评估。(3)肝移植术后抗排斥药物的精准调控。(4)肝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精准防控。该研究系统性地解决了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等多项重大难题,在国内十家著名肝移植中心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那么,肝移植治疗主要适合于哪些人群?医院肝移植团队建立的一整套肝移植精准诊疗技术体系是如何服务于患者的?肝移植团队还实现了哪些领域的突破?

肝移植治疗主要适用于哪类患者群体?

肝移植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各类终末期良性肝病和合并肝硬化的早期肝癌以及部分无法切除的肝癌等。目前,我国肝移植受者中肝脏恶性肿瘤比率接近40%,其中肝细胞肝癌占比90%以上。

因预后不理想,国际上对肝内胆管癌行肝移植仍存在一定争议,没有明确的共识。但根据最近的国际多中心大样本数据显示,早期胆管癌(单个病灶直径小于2cm)接受肝移植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为什么肝癌/胆管癌患者会出现转移、复发,最终需要接受肝移植手术,本研究发现了哪些新的机制?

肝癌患者出现转移的原因:一方面是恶性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所致,另一方面与肝癌发现及治疗干预的时机有关。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转移复发的机率明显降低。

肝癌患者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肿瘤滋生的环境,即肝脏本身存在着病变,国内常见的是慢性病*性肝炎和肝硬化,在慢性肝病的背景下,即使切除了肿瘤病灶,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

肝移植手术不仅切除了肿瘤,并去除了肿瘤滋生的土壤。因此符合指证的肝癌患者,肝移植是疗效最佳的治疗选择。

肝癌肝移植复发转移防治精准决策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对预防有什么作用?

我们团队建立的肝癌肝移植复发转移防治精准决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回顾性分析基础上,创建用于多指标联合诊断或预测疾病发病或进展的列线图(nomogram)模型精准预测肝癌肝移植复发转移高危人群;

二、提出基于AJCC(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分期建立胆管癌肝移植获益受者选择标准;

三、完成国内首次大样本量的补救性肝移植复发风险因素分析,并提出杭州标准(郑树森院士提出的一个获得国际认可的我国肝癌肝移植标准)可作为肝癌术后复发患者接受补救性肝移植的纳入标准;

四、首次提出AGH评分系统可作为预测肝癌肝移植预后及分子靶向药物获益人群判定的标准。

该体系一方面可精准预测肝移植术后发生转移复发的高危人群,优化肝癌肝移植纳入标准。

另一方面,通过对高危人群的术后严密监测,提高了复发早期发现率,并结合分子靶向药物预防,降低了复发发生率。

此外,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分析研究,发现了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或仑伐替尼)获益亚群体,提高了肿瘤复发的防控率。

对于肝移植团队来说,围手术期管理的最大挑战和困难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团队取得了哪些突破和创新?对于临床患者有什么意义?

肝移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外科技术的成熟,手术成功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供肝质量的评估与维护,术后感染的防治成为影响肝移植早期预后的关键因素。

供体器官质量与肝移植手术成败密切相关,由于供肝资源稀缺,扩大标准的供肝(或称边缘供肝)的使用一方面可扩大供肝来源,另一方面会增加术后肝功能障碍,甚至原发性无功的风险,即移植后的新肝脏进入“摆烂”状态,不能很好发挥功能,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不发挥功能;而成人活体供肝则存在术后小肝综合征的风险。

本团队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了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障碍(EAD)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有效预测供肝的早期功能障碍,降低因供肝质量相关的术后并发症。此外,我们通过回顾性临床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高龄供肝的综合评估指标和优化使用方案,扩大了供肝来源。对于小肝综合征,团队一方面开展动物实验,明确内在的病理损伤分子机制,另一方面采用综合的临床治疗方案,积极干预,保障了成人活体供肝的顺利恢复。

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手术的创伤应激、受者术前的衰弱状态等因素,围手术期感染是目前肝移植受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医院普外科联合感染科,建立了以二代测序技术为代表的肝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精准防控体系,包括:建立国内首个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及生存预测模型;在国内最早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开展肝移植术后HPVB19感染的早期诊断;建立基于T细胞免疫功能的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与排斥风险预测模型。通过该精准防控体系的临床应用,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率及感染导致的死亡率。

肝移植患者术后是否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为什么?为什么现有方案需要优化?

免疫系统具有对同种异体抗原的天然识别和应答反应的特性,即排斥反应。

因此,建议肝移植受者终生服用抗排异药物(即免疫抑制剂),以预防排斥反应。

目前抗排斥的主流药物是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的二代产品他克莫司。尽管其疗效确切,但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明显的代谢差异,且长期服用会出现肾功能损害、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不良反应。

术后他克莫司的药物浓度需要精准调控,浓度偏低易出现排斥反应;浓度过高,则会出现*性反应,同时免疫抑制过度,会诱发感染和肿瘤复发。因此,术后抗排异药物的优化使用和浓度精准预测有助于减少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医院普外科王正昕教授课题组联合药剂科,基于大样本量的肝移植患者特有的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建立更加个体化的新型预测模型,创新地将肝移植患者前两次的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用于预测其中长期药物浓度,将他克莫司浓度的预测准确率由46%大幅提升至74%。

华山肝移植团队是如何做到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精准防控?

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精准防控方面,医院普外科王正昕教授团队与感染科、抗生素研究所建立深度临床合作平台,建立了以二代测序技术为代表的肝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精准防控体系,在感染精准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率及感染导致的死亡率。

在钦伦秀教授和张文宏教授的牵头下,医院肝病中心于年12月成立,通过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多科室的协同合作,实现了肝病的全流程、一体化的诊治模式。

例如,一位慢性乙型病*性肝炎患者,早期在感染科肝病专业组接受治疗,随着病程进展,出现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需消化科内镜诊治;当合并肝癌发生,需要肝病介入专业组或肝胆外科进行诊治;如果患者出现不可逆肝功能失代偿期表现,则需要接受肝移植治疗;当然,在这一系列的诊治过程中,都需要影像科、病理科的辅助支持。

为了提高肝移植患者的诊治水平,团队还在做哪些领域的研究?

随着团队在肝移植领域的不断深耕,医院普外科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儿童肝移植中心之一,在活体供肝获取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在国际上首先建立腹腔镜左外叶供肝获取的左肝静脉优先入路技术,该技术显著降低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增加供肝肝左静脉长度,便于吻合。研究成果于年发表于肝移植领域权威杂志LiverTransplantation。

同时,本团队在儿童活体肝移植动脉吻合中提出双向翻转动脉暴露法,有效避免了动脉扭伤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使儿童肝移植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肝动脉并发症为零。

本研究主要完成人包括:王正昕、陶一峰、张全保、沈丛欢、马震宇、陈进宏、李瑞东、陆录、邱晓燕、蔡小*等。

原标题:《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肝移植精准诊疗技术体系造福更多肝病患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肝移植精准诊疗技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