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规则的启蒙
公民性格始于公民对自身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的关注,以公民的平等参与关系为起点,以追求公民美德为终极目标和取向,以公共组织为载体,以个体行为的抽象化凝练最终形成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存在的样态。
读《十二公民》《议事规则》 《十二公民》(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电影书,同名华语电影在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上被评选为最佳影片,获得最高奖项 马可 奥雷利奥 奖,成为罗马国际电影节史上第一部获金奖的中国影片。电影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主创手记,下篇是电影剧本。 《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1957年版的影史经典作品《十二怒汉》,该片被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法律电影,曾被世界各国翻拍。《十二公民》的故事核,设置为中国贫富分化背景下的 富二代 杀人刑事案件。《十二公民》的创新之处,就是将 怒汉 改为 公民 , 十二怒汉 代表着十二种偏见,主旨价值是关注偏见的来源,分析过去; 十二公民 却通过偏见指向一个目标,主旨价值是公民性格的启蒙向度,希冀现在与未来。
公民性格 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语词,不同于 国民性格 民族性格 民族精神 等概念鲜明的人类学特征,主要表达民族(国家)共同体之间的差异或个性特征; 公民性格 体现为现代法治社会和民主*治制度中成员身份的共性特征,其意旨在于说明一种社会发展进程的普遍层次与水平,是关于人类社会成员存在样态一般化的理性描述,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表达,与社会公共价值、公共利益、公共责任等公共性问题体现为直接的相关性。 公民社会不等同于法治社会,其最显著的区别体现在制度解释权的细节,法治社会的制度常注明 解释权归组织者所有 ,但公民社会的制度通用的是 如有未尽事宜,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准 。法治社会的基础是 有话好好说 ,但公民社会则是在严格程序作为保证基础上的 有话好好说 。 罗伯特的《议事规则》问世于约130年前,我国1995年才引进出版,201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精装译本,但至今能读进去的人还是小众。主演何冰在谈及电影时说: 目前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普遍充满戾气,国人不会有话好好说,大家交换意见时前三句还能好好说,到第四句就骂起来了 因此,《十二公民》电影书拉长了这种思考。 公民性格始于公民对自身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的关注,以公民的平等参与关系为起点,以追求公民美德为终极目标和取向,以公共组织为载体,以个体行为的抽象化凝练最终形成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存在的样态。 《十二公民》讲述了一桩发生在中国社会的 富二代 杀亲案,充满争议与疑点,引发舆论关注。知其不能,所以将情景设置在一所法律大学的英美法课程模拟法庭上,12个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中国公民聚在一起,模仿英美法系的 陪审团制度 ,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探讨案情,精准地传达出时下民众的看法与观点,结果自然是 克服了偏见 ,彰显了法律精神。通过一场虚拟的陪审团来讨论常识、通识、误解以及偏见的问题,意在提供一种塑造公民性格路径的现实想象。 将《十二公民》与《议事规则》对照来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俄罗斯诗人涅克拉索夫说: 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你必须是一个公民。 要成为公民,首先是要具备公民性格;要具备公民性格,必须懂得议事规则;要懂得议事规则,需要以公共组织为载体。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深入,或早或晚,我们都有可能遇到类似的议事场景,需要抛开自身的偏见和怨恨,达成*治上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的运行和文明的进步。 下一篇 大宪章800年:东欧版为何失败 “大宪章”的两种命运,始终提醒我们更完整地理解宪制的复杂构造,理解宪法在“限权”机制的背后所隐含的权力建构。 作者: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