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西医脉诊都是腕关节的桡动脉,那么问题
TUhjnbcbe - 2024/3/15 17:37:00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通过经脉度量和脉诊机制分析经脉的静态度量基础:骨度法经正经别的度量,古人创造的精细诊断法中医寸口诊脉为何使用寸关尺长度单位,知道中医脉诊是以经脉为基础,脉诊是对经脉的度量;经脉的度量有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对经脉的构成要素骨骼、肌肉、皮肤、肌腱、脏腑等的度量,即静态组织器官的度量;第二部分是对经脉气血的度量,即动态机体要素的度量,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能分而论之。

故而张仲景立论伤寒病变,开章明义讲述脉诊之法,《辩脉法》、《平脉法》而括约整个伤寒六经证变,仲景脉诊最为核心内容是: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沈潜水溶,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寸口脉诊之法源起《灵枢·动输》经文如下

*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歧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这段经文中*帝向岐伯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就是说十二经脉中,唯独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三经有动脉搏动,是为什么?

岐伯这样给*帝解释:“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帝还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再次发问,岐伯继续做答:“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这是岐伯给*帝关于手太阴肺经脉动问题的答案。

*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歧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这是岐伯给*帝关于足阳明胃经脉动问题的答案。

*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歧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附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这是岐伯给*帝关于足少阴经脉动问题的答案。

*帝听了岐伯关于三脉独动的机制解说,也就明白了。

“*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逄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歧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尤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的道理,也就是明白了“寸口诊法”的机制。

在这篇经文中通过岐伯的解答,*帝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是此段经文流传后世之后,后人却难于理解,成为千古之谜。

古中医这一谜团核心就在于寸口脉的问题,我们知道寸口脉就是桡动脉在腕关节的位置,这条动脉是附肢腕部离心脏最近的一条动脉,现代人体医学脉诊也是这个位置,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机制认识:现代医学寸口脉诊是认为心脏搏动之源,而古中医脉诊却认为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是桡动脉搏动之源。比较这两种理论机制,当然现代医学更具备说服力。因此现在中医也用现代医学这一理论来解释中医脉诊机制,可是这是不符合原始中医理论的。如果按照现代医学来解读中医脉诊原理,永远无法说明白中医脉诊的原则,也永远无法得出古中医的脉诊效果。因此,能否真正解开中医脉诊动力源机制,是正确理解中医经脉原理的关键。

研究经脉有两个层面的机制:一个层面基于经脉的胚胎形成机制,一个是基于经脉的后天生理层面机制。古中医经脉理论是以先天胚胎机制为体,后天生理机制为用的原则建立其理论框架,因此,我们研究脉诊法不能单纯在后天生理层面研究。

作者:李茂春

编辑:李振明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西医脉诊都是腕关节的桡动脉,那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