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4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黄慧仙记者李文芳通讯员王蕊胡枭峰
11月17日晚上,“最美浙一人”颁奖晚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剧场举行。经过活动的层层选拔,最终10位浙大一院员工获得“最美浙一人”称号。浙江大医院肝胆胰中心副主任严盛就是其中一位。
“外科医生当然是要每天在手术台上工作才是人生的乐趣,哪天开不动刀了,就没味道了。”当晚,刚下领奖台的严盛在接受采访时说。
慢悠悠的语调,笑眯眯的眼神,在娓娓道来的叙述里,这位外科医生的快乐与幽默都极具感染力。
一周20台手术曾花11个小时接一根动脉
一周至少20台大大小小的手术,大部分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有的甚至超过10小时……对于严盛来说,这些都是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做医生需要一颗匠心。”从医18年,严盛对医生这个行业,有着自己深切的体悟。他说,既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全身心投入,不断有创新的想法;也需要在经历挑战和失败时有一颗平常心,冷静地处理好问题。
有一次,严盛在手术台上遇上了一位60多岁,接受肝移植的病人。病人的儿子捐献了自己一半的肝脏给自己的父亲。供者肝脏上有2根动脉分支,要成功实现肝移植,就需要将这两根2根动脉都连接上。
当时摆在严盛面前最大的问题,正是两部分动脉的连接。
“这次手术要连接的动脉相当细,只有三分之一火柴棍粗细。每一次的连接失败都会直接导致后面继续手术难度的加大。”严盛说,为了接上这根极细的动脉,自己来来回回共接了五六次,花了11个小时终于成功接上。“做完手术,就像跑了一场马拉松一样。”
医者匠心,正是对病人生命健康最有分量的承诺。
在临床上,严盛作为主要参与人成功施行了浙江省首例成人自体肝移植手术,实现了浙江省在该领域零的突破。他还是浙大一院与浙大儿院儿童肝移植联合中心成立的主要促成人之一,并参与施行了中心成立后的首台小儿肝移植手术。
在科研工作上,近5年,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入选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及浙江省人才工程;以第一作者在国外权威SCI杂志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其中近3年发表的多篇高分SCI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达30余分。
“外科领域,每隔数年,很多概念、技术就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对于外科医生来说,一定要抓住、赶超医学潮流,并且能拿出自己的创新来。”严盛说,这样的工作虽然会有压力,但因为是自己所喜爱的领域,就会成为一种乐趣。
不想学葡萄牙语的记者不是好医生
严盛是地道的杭州人。说起自己的从医经历,他直感叹当初“误打误撞”的幸运。
时间退回到年,那时候的严盛刚从杭州高级中学毕业,正在考虑自己的高考志愿。当时,他并没有具体的目标。
他说,自己本想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葡萄牙语,日后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结果,从未出门历练过的青涩表现,将原本要走上驻外记者之路的严盛,拉到了如今让他为之奋斗十几载的外科之路上。
“当时我母亲说,反正你一直没怎么离开过杭州,就念医学吧,以后在杭州做一名医生!随着慢慢深入的学习与工作,我发现自己在外科上真还有点天赋,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严盛说。
时光转瞬,当年意外跨入医坛的少年,如今女儿也早已上了小学。
“她对医学也蛮感兴趣的,平时我放一些手术录像,她都不会害怕。前段时间《外科风云》热播的时候,她还下载了下来,自己在被窝里看。”严盛说,他不会干涉女儿未来的职业选择。“但我觉得她选择我这一科的可能性应该不大,肝胆胰外科太艰苦了,对人的体力、脑力、天赋,都是一种考验。”
如今在工作之外,骑行成了他的一大爱好,经常一骑就是40公里。“工作虽然忙,但有时间的时候还是要积极休息,找时间休息。”严盛笑着说。
为实验,曾和妻子亲自养四五千只老鼠
专家非一日铸成;医术非一时之功。如今硕果累累的严盛,在最初的科研、求学路上,也曾经历过许多难忘的“艰难岁月”。
回忆起那时候的时光,严盛说,那些经历既艰苦,又充满了快乐。
“接血管、肝移植都需要大量的临床实验。那时候,做实验的老鼠都得自己养。我妻子也会帮我一起养,我们养过的老鼠加起来有四五千只了。”严盛说,自己的太太也是医务工作者,所以一直都很理解他的工作。
年,严盛到德国汉诺威留学。白天做实验,晚上上手术台操作成了他留学时光里最日常的安排。
有一次凌晨两三点钟,他即将上手术台。为了解饿,他出发前在自动售卖机里买了一包巧克力豆,打开包装只吃了一口,就匆匆揣进了口袋,上了手术台。
“手术有七八个小时,等做完回到住处的时候,掏出我的巧克力豆想再吃一点,却发现都化了。”严盛说,那时候已是早上七八点钟,很快又要开始一天的实验。“在国外,手术的机会,尤其是活体移植手术机会是很珍贵的,所以每一次上手术台都很珍惜。”
优秀或有千千万万种原因,努力却总是这千万种因素里永远不会缺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