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患者血管通路已建立。(2)备齐所需物品,包括血液灌流动装置、血液灌流器、延长管、血液透析器、穿刺针、肝素以及生理盐水。(3)仔细检查物品的包装完整性及有效期。
操作程序()灌流器与血路的冲洗将灌流器以动脉端向上、静脉端向下的方式固定于支架上,并连接动脉端血路与生理盐水,确保血路充满生理盐水。随后,将动脉端血路正确连接至灌流器的动脉端口,同时将静脉端血路连接至灌流器的静脉端口。启动血泵,以~ml/min的速度运行,预冲盐水总量控制在0~ml之间。若在预冲过程中观察到游离炭粒冲出,则表示灌流器已破膜,需立即更换。预冲即将结束时,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充满灌流器及整个体外血路,并再次将灌流器反转固定,准备开始治疗。若患者处于休克或低血容量状态,可在灌流治疗前进行体外预冲,以减轻体外循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2)体外循环体系的建立冲洗完成后,将动脉端血路与已建立的灌流用血管通路(如深静脉插管或动静脉内瘘)牢固连接,然后启动血泵(以50~00ml/min的速度为宜),并逐渐增加血泵速度。当血液经过灌流器即将到达静脉端血路的末端出口时,再与已建立的灌流用血液通路进行正确连接。(3)抗凝方案对于普通肝素,首次剂量通常设定为5~0mg/kg,随后以0~20mg/h的速率进行追加,通常采用间歇性静脉注射或持续性静脉输注的方式。在预期治疗结束前的30分钟应停止追加肝素。在实施灌流前,应先用4mg/dl的肝素生理盐水进行预冲,保留灌注20分钟后,再用生理盐水ml进行冲洗,这样可以增强抗凝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肝素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个体化调整。
对于低分子肝素,一般选择60~80IU/kg的剂量,推荐在治疗前20~30分钟进行静脉注射,且无需追加剂量。同样地,使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预冲也有助于提高抗凝效果。
(4)体外循环血流量的调整
体外循环的血流速度一般控制在00~ml/min范围内。研究表明,血液流速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流速过快可能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而流速过慢则可能引发凝血问题。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来调整血流速度。
(5)治疗时间与次数
灌流器中吸附材料的吸附能力和饱和速度决定了每次灌流治疗的时间。常用的活性炭吸附剂对大多数溶质的吸附在2~3小时内达到饱和。因此,如果需要,可以每间隔2小时更换一个灌流器,但单次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对于某些脂溶性较高的药物或毒物,一次治疗后可能存在脂肪组织中相关物质的释放入血的情况,这时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在适当间隔后再次进行灌流治疗。
(6)结束治疗与回血
在急性药物中毒抢救结束后,可以采用空气回血的方式进行结束治疗。
监测内容在血液净化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体外循环的血流量、肝素用量以及治疗效果等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同时,还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根据需要调整肝素用量。()系统监测在灌流治疗过程中,应通过专用设备持续观察动脉压和静脉压的变化。若动脉压端出现低压报警,这通常提示留置导管存在血栓或贴壁问题;而高压报警则多因灌流器内血液阻力增加所致,常见于高凝现象,此时需及时追加肝素剂量。静脉压端的低压报警往往与灌流器内凝血有关,而高压报警则可能由于除泡器内凝血或滤网堵塞造成。需注意的是,在非外源动力灌流体系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压力监测系统,因此应定期测定患者的血压,以确保治疗过程中的血液灌流量充足。
此外,动脉或静脉端除泡器内纤维蛋白的沉积也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它提示抗凝剂量可能不足,患者处于凝血风险之中,此时需及时追加肝素。若动脉端除泡器内血液平面逐渐升高,则可能表明灌流器内阻力增加,这通常是由于灌流器内凝血所致,此时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