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男性,80岁,PS1分
主诉
肝癌术后复发末次介入后2月余
现病史
患者.02医院行肝癌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肝细胞癌。
.08当地查PET/CT提示:肝内病灶复发。AFP>2万,.08.23至.7.06期间共行5次TACE治疗,并予多纳非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靶免治疗。
.10.17我院磁共振示:肝右叶新见多发占位,门脉右支癌栓形成。.10.31/.2.20/.4.11再次行TACE治疗,并联合仑伐替尼口服。
.5.27磁共振示:肝S6,S7段病灶较前增大,仍见存活。门诊拟“肝恶性肿瘤”收住。
既往史
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可;
原发性肺癌病史,.09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查体
腹平软,肝区轻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4.8x/L,PLT88x/L,Hbg/L
肝肾功能:ALB36.8g/L,ALT25U/L,AST43U/L,TBIL13.6umol/l
凝血功能:正常,D-二聚体17.15ng/l
甲胎蛋白AFP:ng/ml
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ng/ml
CA:正常范围
HBVDNA:正常范围
乙肝三系:小三阳
胸部CT:原发性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改变
肝功能Child-Pugh评分:A级6分
影像学检查
.05.27上腹部增强MRI提示:肝S6,S7段病灶较前增大,伴有强化,仍见肿瘤存活。(图1)
图1.上腹部增强MRI,病灶大小4.0cm×3.1cm×4.0cm
.05.27上腹部CT示:肝内多发病灶介入后改变,肝S6,S7段病灶碘油沉积稀疏。(图2)
图2.上腹部CT扫描结果临床诊断和分期
肝恶性肿瘤(CNLCIIIA期BCLCC期)Child-PughA级6分
肺恶性肿瘤ECOGPS1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腹腔积液(少量)
高血压
胆囊结石
消融术前讨论和规划
消融难点分析
①患者高龄80岁,呼吸运动较难长时间配合,影响穿刺进针;
②患者肝内病灶邻近肝内胆管及门脉右支,部分病灶紧贴肝包膜;
③患者病灶不规则,横径,纵径以及上下径均超过3cm,单针单点消融难以完全覆盖;
④患者血小板偏低,PLT=88×10^9/L,存在出血的风险;
消融策略
①采用微波消融,效率更高,尽可能避免热沉降效应;
②采用双针联合靶病灶消融,覆盖病灶范围更大更彻底;
③采用低功率40W较长时间消融,避免热损伤相关并发症;
消融目标
根治性消融
图3.上腹部MRI对照CT,消融病灶范围的最大层面
图4.上腹部MRI对照CT,消融病灶横径最长的层面
消融手术过程
器械耗材准备
微波治疗仪为康友(KY),电极针为康友(KY-B-1)
术中消融布针
微波消融针尖层面头脚侧错开,选用微波功率40W,双针分别消融6min和8min。
术中消融过程
肿瘤内气化影明显,消融范围完全覆盖病灶。
围手术期管理
①术中麻醉医生进行全程静脉麻醉,密切检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②术后常规给予保肝,止吐,抑酸,止痛等对症治疗;
③术后心电监护4-6h,腹带加压包扎24h;
消融术后复查
消融术后第二天复查血象,血常规无殊,肝功能升高,AFP和PIVKAII显著下降。
.06.25复查上腹部CT示:右侧胸腔少量反应性积液,未见出血气胸等并发症。
.7.31消融术后1月复查上腹部MRI:动脉期未见异常强化,消融靶区肿瘤完全灭活。(图5和图6)
图5.消融术后1月复查上腹部MRI结果图6.消融治疗前后上腹部MRI对比图像病例总结和思考
①消融术前对于患者呼吸运动的训练,穿刺路径靶区的规划,消融功率和时间的选择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②采用双针联合靶病灶消融,覆盖消融范围更大,实现更彻底的消融,适合3~5cm的较大病灶;
③特殊部位肝肿瘤热消融时需兼顾彻底性和安全性,必要时可合理联用其他治疗手段。
注:该病例医院介入治疗科,由章浙伟主治医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