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出血,这一紧急情况,常常由于暴力、击打、碰撞、摩擦或锐器伤害导致血管受损,进而引发出血。在严重情况下,大量出血可能直接威胁伤者的生命。因此,在现场迅速且有效地为伤者止血,成为挽救生命的首要任务。
外伤出血的分类外伤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和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
0皮肤割伤出血
皮肤割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外伤类型,通常由于刀具、玻璃等锐器划伤所致。这类出血的特点是出血量适中,可以通过清洁伤口并压迫止血来处理。
02动脉出血
动脉出血通常由严重外伤引起,如刺伤或切割伤及动脉。其特点是出血量巨大,颜色鲜红,且难以自行止血。这类情况需要立即采取专业急救措施,以挽救伤者的生命。
03静脉出血
静脉出血多见于静脉被刺伤或切割伤及的情况。与动脉出血相比,其出血量较少,颜色暗红。这类出血可以通过简单的清洁和压迫来控制,但仍需密切观察以防感染或再次出血。外出血是指由于利器伤害,例如刀砍伤,导致的皮肤黏膜出血。这种情况下,血液会通过受损的皮肤或黏膜流出体外。内出血是指当外界暴力导致深部组织器官受损时,血液并未通过破损的皮肤组织流出体外。例如,肝脾破裂时,血液在皮下积聚,形成出血,导致受伤局部出现青紫肿胀的现象。皮下出血当皮肤受到外界暴力伤害时,尽管深部组织器官受损,血液却并未直接从破损的皮肤流出。这种在皮肤表面看似无出血的情况,实际上是一种称为“皮下出血”的现象。例如,在肝脾破裂等严重情况下,血液会积聚在皮下,形成淤血,导致受伤部位出现青紫肿胀的症状。动脉出血动脉血液颜色鲜红,且出血时呈喷射状。若动脉出血无法及时止血,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静脉出血静脉血液的颜色相对暗红,其出血方式通常是持续性的。与动脉出血相比,静脉出血的危险性稍低,但仍然需要及时妥善处理。毛细血管出血
毛细血管的血液颜色鲜红,其出血特点通常是水珠样渗出,并且往往能够自动凝固。这种出血情况一般不危及生命,但也需要及时处理以防止感染或进一步损伤。
处理方法在面对毛细血管出血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处理:首先,应确保出血部位清洁,以防止感染;其次,轻轻压迫出血点,帮助血液凝固;最后,根据出血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医疗干预,如包扎或缝合。
少量出血止血方法当遇到表浅的划伤或擦伤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止血处理:首先,确保救护者双手清洁,并戴上防护手套;接着,用清水或肥皂清洗伤口周围,并用干净纱布或毛巾擦干;最后,用创可贴或干净的纱布、手绢进行包扎,注意绷带的压力适中,以促使血液在伤口处自然凝固。
大量出血的处理方法面对大量出血的紧急情况,务必保持冷静,避免慌乱导致操作失误。首要任务是确保病人迅速脱离危险区域,并根据其外伤情况准确判断出血性质,以便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接下来,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直接压迫止血法:这是通过直接按压出血部位来止血的方法,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出血。它是最直接、迅速且有效的止血方式。具体操作如下:清除伤口表面的异物,如表浅小异物,可用生理盐水冲洗,若无生理盐水,则用无污染的清水或矿泉水冲洗,并用75%的酒精消毒周围皮肤,注意从近伤口处向外周涂抹。将干净的敷料或布料覆盖在伤口上,持续用力压迫止血。若敷料被血液浸透,无需取下,只需在原有敷料上再加一层继续压迫。若无消毒条件,可直接用干净纱布、衣物或毛巾等压迫止血并包扎伤口,以防止污染。
加压包扎止血法:在伤口覆盖敷料后,用绷带或三角巾等环绕敷料进行加压包扎。包扎后需检查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情况,确保包扎松紧适中(即包扎后远端动脉可触及搏动且皮肤颜色无显著变化)。若发现包扎过紧导致伤肢末端出现麻木、发凉或青紫,应立即重新包扎。
此外,在处理任何伤口前都应彻底洗手,戴手套和口罩以预防感染,并在救护过程中如自己皮肤被划伤,应立即就医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以下情况需紧急就医:压迫伤口5分钟后仍无法止血。被人或动物咬伤,伤口深或创口面积大。伤口内嵌入碎片或污物,个人无法清除。被脏物如地上玻璃块扎伤,伤口虽小却深藏不露(此类伤口因不出血而易感染,出血可减少细菌滋生)。受伤区域感觉丧失,可能提示神经受损。
注意事项切勿将泥土、面粉等不洁物质涂抹于伤口,以免进一步污染伤口。若伤口内嵌入碎玻璃块、金属等异物且无法自行清除,医院接受专业处理。当创口较大、出血量多时,需注意加压包扎的力度,既要确保止血效果,又要保证肢体远端血液的正常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