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鞘在经血管介入手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建立手术通道的关键器械。在大多数血管介入手术中,导管鞘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成功选择和使用导管鞘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通过简单的配合,导管鞘借助扩张管即可完成血管通路的首道门——即血管入口的建立。随后,各类导管和器械会通过这个鞘管,被精准地输送到病变位置,进行诊断和治疗。
鞘管的多样化分类鞘管可以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分为桡动脉鞘和股动脉鞘。在材质方面,则有单层高分子鞘和金属加强鞘的区分。此外,根据导管鞘的长度,又可分为长鞘和短鞘。同时,还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鞘管,如翻山鞘、薄壁鞘以及可撕开鞘等。
桡动脉鞘的外径尺寸通常在4F至7F之间,其中5F和6F是常用尺寸,而股动脉鞘的外径则通常为4F及以上。在材质上,单层高分子鞘采用高分子材料如PE/PTFE/FEP制成,其特点是成本低、抗折性较弱。相比之下,金属加强鞘则具有出色的抗折性和支撑力。
短鞘主要用于普通血管的穿刺和造影,其尺寸范围为4F至4F,长度在7cm至25cm之间。而长鞘则适用于远距离穿刺点,尺寸范围为4F至26F,长度超过25cm。
可撕裂鞘是一种特殊的鞘管设计,用于特殊器械输送时避免鞘管无法离开的问题。其设计独特,允许在退出过程中边退边撕,直至完全离开。此外,薄壁鞘在相同规格下具有更小的壁厚,使得外径更小而腔径更大。翻山鞘则是一种专为长血管操作设计的鞘管,适用于导丝导管越过主骼分叉到达对侧肢体血管的操作。
鞘管操作要点详解在进行鞘管操作时,关键是要选择适合的鞘管,并确保其与扩张器配套使用。首先,用肝素盐水浸泡鞘管和扩张器,并彻底冲洗其管腔,以保证操作的顺畅。开始操作前,务必关闭鞘管侧臂的开关,并将扩张器底座锁死,以防其在鞘管进入时意外退出。
接下来,需要仔细检查皮肤穿刺点是否需要预扩张,并确认导丝的硬度是否足够使鞘管顺利进入。若鞘管较粗或较长,或腹股沟区存在瘢痕,建议选用硬度更高的导丝。同时,要确保导丝的长度足够,使其尖端较软的部分能够置于动脉内,而主干较硬的部分则留在动脉穿刺针内。
在操作过程中,术者需用一只手稳定压迫穿刺点,另一只手则推动脉鞘管沿导丝进入皮肤并深入动脉。在此期间,应持续对穿刺点施加压迫,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效果。
一旦鞘管置入完成,应定期冲洗其管腔,并在每次操作后立即进行冲洗。对于大血管或弯曲度较高的血管操作时,建议使用缝线将鞘管固定于皮肤上,以防止其在血管内滑动。
若遇到股动脉穿刺点钙化严重或周围瘢痕组织较多的情况,虽然导丝可能容易进入动脉,但扩张器或鞘管的进入可能会变得困难。此时,术者需谨慎操作,确保扩张器尖端能够顺利通过较硬的动脉壁,并可能需要根据情况更换硬度更大的导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