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肝的形态与结构
?肝的形态概览肝脏呈现不规则的楔形或扁三角形,具有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肝的外形犹如一个不规则的楔形,或称扁三角形,它拥有上、下两面以及前、后两缘,这一形态特征使其在人体内占据着独特的空间位置。
肝的上面,也被称为膈面,这一面以镰状韧带为分界,划分为左叶和右叶两个部分。
肝的下面被称为脏面,其特征在于呈现出一个“H”形的三条沟,具体包括左、右纵沟和横沟。这些沟将肝下面划分为左叶、右叶、方叶以及尾状叶四个部分。
(1)左纵沟:其前方可见到肝圆韧带,这是胚胎时期脐静脉的遗迹;而后方则是静脉韧带,即胚胎时期静脉导管的遗迹。
(2)右纵沟:其前方为胆囊窝,用于容纳胆囊;而后方则是腔静脉窝,其中通过下腔静脉。
(3)横沟:又被称为肝门或第一肝门,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等结构出入肝脏的重要部位。
?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在左季肋区;肝下缘一般不被触摸到,儿童肝下缘低于肋弓。肝的主要部分分布在右季肋区和腹上区,而小部分则延伸至左季肋区。
肝的体表投影具体描述如下:肝上界与膈穹窿相吻合,其最高点在右侧大约位于右锁骨中线与右第5肋的交点处,而在左侧则大约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交点处。肝下界在右锁骨中线处与右肋弓基本一致,而在腹上区,肝前缘距离剑突大约有3cm的距离。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成人在肋弓下无法触摸到肝下缘。7岁及以下的小儿,其肝脏相对较大,因此肝下缘可能会低于肋弓1至2厘米,但通常不会超过2厘米。
肝段是肝脏的解剖学概念,指肝脏在结构上被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区域。这些区域通常根据其位置、形态和功能进行命名和划分。了解肝段的分布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肝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在正常情况下,7岁及以下的小儿,其肝脏的肝下缘可能会低于肋弓1至2厘米,但这一距离通常不会超过2厘米。这一现象与肝脏的解剖特点有关,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的相对大小会逐渐变化,但肝段的基本结构和分布特点保持不变。
此外,肝段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肝段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的肝脏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对于肝段的理解和掌握,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肝脏的解剖结构,也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肝的微细结构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单元,结构包括肝板、肝血窦、库普弗细胞、窦周隙和胆小管等。血液来源包括肝固有动脉和肝门静脉。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其结构呈多面棱柱状。在肝小叶中,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的中央,负责汇集肝血窦的血液。
肝板(或称肝索)是由肝细胞紧密排列而成的结构,它们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在横切面上,这些排列的肝细胞呈现出条索状,因此得名肝索。
肝血窦存在于相邻的肝板之间,形状不规则,类似于毛细血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的血液都会流入这些肝血窦中。
库普弗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或简称枯否细胞)位于肝血窦内,负责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及其基膜与肝板之间的空隙,被称为窦周隙。它为肝细胞与肝血窦之间的物质交换提供了场所。
胆小管是一条位于相邻肝细胞之间的小管道,主要负责输送胆汁,并最终汇入小叶间胆管。
肝门管区位于相邻肝小叶之间,被结缔组织所环绕,其内包含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以及小叶间胆管。这些血管和管道对于肝小叶间的血液供应和胆汁输送至关重要。
02胆囊与胆道系统
?胆囊的形态与功能胆囊位于肝下,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器官,而输胆管道则负责将胆汁从肝脏输送至胆囊。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胆汁的生成、储存和输送系统,对于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胆囊的形态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位置:它坐落于右季肋区,具体在肝下方的胆囊窝内。胆囊可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四个部分。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和浓缩胆汁。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位于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这一位置在解剖学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