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韵,一位40岁的声乐老师,一日在演唱时突然牙痛难忍,因为牙痛影响了她开口发声,演出结束后,她直接找了个口腔诊所,把后牙槽的蛀牙拔出。
1周后,裴韵自觉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发热,体温最高39℃,伴有左侧颞枕部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
裴韵在附近的诊所输液治疗3天,发热、头痛的症状并未缓解,于是她被医院。
周凤给她做了体查,如下:
? 体温39.3℃,脉搏次/分,呼吸29次/分,血压/85mmHg;
? 手心、脚心可见多个散在的直径0.5-1cm左右的红斑,双下肢肌肉压痛;
? 意识清楚,精神不佳,言语清楚,对答切题;
? 颅神经征阴性,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约5-级;双侧深浅感觉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颈阻抗可疑阳性;
? 脑脊液检查:压力mmH2O,白细胞50×10^6/L、多核细胞40%、单核细胞60%、蛋白质0.50g/L、糖2.5mmol/L、氯mmol/L;
脑脊液三种染色:未查见细菌、抗酸杆菌、新型隐球菌;脑脊细菌培养:阴性;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见大量单核及分叶核。
? 患者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瓣、二尖瓣赘生物不除外,并有中度反流,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在正常范围。
? 血白细胞15×10^9/L,CRP70mg/L,ESR55mm/H,血培养:戈登链球菌。
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可疑阳性+CSF压力、白细胞↑,一切检查都指向裴韵是颅内感染。
“周老师,患者颅内感染的原因是什么?跟血培养的戈登链球菌有关系吗?”曹芸问。
“我觉得有关系,你看患者手心、脚心可见多个散在的直径0.5-1cm左右的红斑像什么?”周凤反问曹芸。
曹芸想了一会,答不出来。
“手掌、足底非痛性红斑结节——Janeway损害,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体征之一,我们这个患者应该就是Janeway损害,结合心脏彩超提示可疑的瓣膜赘生物、感染指标明显增高,我怀疑患者的颅内感染就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周凤说。
“甲下裂片形出血、Osler结节、Roth斑、Janeway损害,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性表现,你晚上再重新翻看一下教材,戈登链球菌是链球菌群的一种,且主要在口腔里,跟拔牙密切相关。”周凤继续解释说。
话说到这里,周凤突然恍然大悟,拍着头对曹芸说:“对了,去问问患者前段时间有没有拔过牙!”
事情果然与周凤所想一致,裴韵不久前确实拔过牙!
裴韵的诊疗过程比较顺利,很短的时间就基本确诊,当周凤刚把抗生素升级为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的时候,裴韵突然出现嗜睡和右侧肢体无力,体查: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1级,曹芸马上推着患者到了CT室,CT提示左侧顶叶出血,CTA原始图像可见“点征”(见下图)。
“周老师,患者有左侧顶叶出血,而且CTA原始图像可见‘点征’,患者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出血。”曹芸把片子传到周凤的手机上,给周凤汇报病情。
“曹芸你先别回来,直接推患者到隔壁的磁共振室,做个SWI,加急。”周凤在电话里跟曹芸说。
SWI提示患者有多发微出血。(见下图)
曹芸把患者带回病房后,询问周凤接下来如何处置,周凤答道:“继续降颅压、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抗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持内环境和血压的稳定,预约做血管造影。”
“为什么现在就预约做血管造影?如此明显的‘点征’,患者接下来很可能再出血啊!”曹芸不解的问。
“这个‘点征’很有可能是感染性动脉瘤,这次出血很有可能是感染性动脉瘤破裂出血,SWI多发的微出血提示感染性动脉瘤的数量很多,颅内感染程度很严重。”周凤回答。
接下来的血管造影也完全印证了周凤的猜测,血管造影上有多发的动脉瘤,而且有一个动脉瘤与CTA原始图像上的点征位置相吻合(见下图白箭头)。
经过一个月的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抗感染,以及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裴韵的病情终于缓解,出院时体温正常,手心、脚心红斑消失,右上肢远端肌力3级,近端4级,右下肢肌力4级,复查血管造影,动脉瘤已经消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