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年11月19日,在纽约希尔顿中城宾馆酒店召开的第46届国际血管与腔内血管大会(VEITH)上,来自医院血管外科的郭伟教授向全球血管领域顶尖学者介绍了其创新研发的WeFlow-Arch?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国际首次临床应用研究报告。这是WeFlow-Arch?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新技术,新方案,获得了全球顶尖学者的高度专注与讨论。该产品来自德诺医疗集团旗下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强医疗”。
累及主动脉弓部的病变和损伤一直是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的一道障碍。目前,有多种用于修复该处病损的不同类型的覆膜支架仍处于临床应用前的测试阶段,这些装置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支持,相关研究结果也提示高二次干预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脑缺血/内漏)。这些不足可能与装置的设计和生产工艺直接相关。
图1.WeFlow-Arch?组成部分
目前WeFlow-Arch?已完成动物实验且结果良好,目前开始开展临床应用研究。根据临床应用研究初步结果,WeFlow-Arch?具有以下优势:
病例分享
病例1(74岁,男性)
主诉:3周前查体发现无症状性主动脉瘤入院
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
CTA:伴有广泛钙化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
手术方案:3D打印的主动脉模型和体外模拟显示虚拟移植术后主体支架和分支支架通畅,拟行LCCA-LSA旁路移植术
手术过程(一):第一个支架释放前,需确保支架远端不覆盖无名动脉
手术过程(二):第一个支架释放后,由于此处预置的输送系统,双内嵌分支常位于升主动脉左前方
手术过程(三):导丝通过球囊扩张准确定位到双分支
手术过程(四):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植入桥接支架
手术过程(五):手术的最终血管造影
术后结果:CTA随访显示主动脉干及分支通畅,未见内漏,双侧超声颈动脉血流正常
病例2(60岁,男性)
主诉:20年前因跌落损伤而导致假性动脉瘤
CTA:无症状主动脉瘤;双侧椎动脉对称,左侧小颈总动脉
手术方案:3D打印的主动脉模型和体外模拟显示虚拟移植术后主体支架和分支支架通畅,拟行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植入重建主动脉弓
术后结果:CTA随访显示主动脉干及分支通畅,未见内漏。双侧超声颈动脉血流正常
病例3(58岁,男性)
主诉:咳嗽及声音沙哑,经检查发现主动脉瘤2周;左侧椎动脉闭塞
CTA:主动脉瘤
手术方案:3D打印的主动脉模型和体外模拟显示虚拟移植术后主体支架和分支支架通畅,拟行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植入重建主动脉弓
术后结果:CTA随访显示主动脉干及分支通畅,未见内漏。双侧超声颈动脉血流正常
病例4(64岁,男性)
主诉:胸痛明显,主动脉瘤4周
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
CTA:主动脉瘤,左椎动脉开口于主动脉弓
手术方案:拟行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植入重建主动脉弓
术后结果:CTA显示双内嵌分支支架形态及通畅性良好。所有患者均行术前、术后的升主动脉、颈动脉、降主动脉压力监测,均未发现明显的临床压力梯度
总结
专家简介
CEC访谈|郭伟:
美国当地时间年11月19日,在纽约希尔顿中城宾馆酒店召开的第46届国际血管与腔内血管大会(VEITH)上,来自医院血管外科的郭伟教授向全球血管领域顶尖学者介绍了其创新研发的WeFlow-Arch?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国际首次临床应用研究报告。这是WeFlow-Arch?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新技术,新方案,获得了全球顶尖学者的高度专注与讨论。该产品来自德诺医疗集团旗下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强医疗”。
累及主动脉弓部的病变和损伤一直是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的一道障碍。目前,有多种用于修复该处病损的不同类型的覆膜支架仍处于临床应用前的测试阶段,这些装置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支持,相关研究结果也提示高二次干预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脑缺血/内漏)。这些不足可能与装置的设计和生产工艺直接相关。
图1.WeFlow-Arch?组成部分
目前WeFlow-Arch?已完成动物实验且结果良好,目前开始开展临床应用研究。根据临床应用研究初步结果,WeFlow-Arch?具有以下优势:
病例分享
病例1(74岁,男性)
主诉:3周前查体发现无症状性主动脉瘤入院
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
CTA:伴有广泛钙化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
手术方案:3D打印的主动脉模型和体外模拟显示虚拟移植术后主体支架和分支支架通畅,拟行LCCA-LSA旁路移植术
手术过程(一):第一个支架释放前,需确保支架远端不覆盖无名动脉
手术过程(二):第一个支架释放后,由于此处预置的输送系统,双内嵌分支常位于升主动脉左前方
手术过程(三):导丝通过球囊扩张准确定位到双分支
手术过程(四):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植入桥接支架
手术过程(五):手术的最终血管造影
术后结果:CTA随访显示主动脉干及分支通畅,未见内漏,双侧超声颈动脉血流正常
病例2(60岁,男性)
主诉:20年前因跌落损伤而导致假性动脉瘤
CTA:无症状主动脉瘤;双侧椎动脉对称,左侧小颈总动脉
手术方案:3D打印的主动脉模型和体外模拟显示虚拟移植术后主体支架和分支支架通畅,拟行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植入重建主动脉弓
术后结果:CTA随访显示主动脉干及分支通畅,未见内漏。双侧超声颈动脉血流正常
病例3(58岁,男性)
主诉:咳嗽及声音沙哑,经检查发现主动脉瘤2周;左侧椎动脉闭塞
CTA:主动脉瘤
手术方案:3D打印的主动脉模型和体外模拟显示虚拟移植术后主体支架和分支支架通畅,拟行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植入重建主动脉弓
术后结果:CTA随访显示主动脉干及分支通畅,未见内漏。双侧超声颈动脉血流正常
病例4(64岁,男性)
主诉:胸痛明显,主动脉瘤4周
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
CTA:主动脉瘤,左椎动脉开口于主动脉弓
手术方案:拟行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植入重建主动脉弓
术后结果:CTA显示双内嵌分支支架形态及通畅性良好。所有患者均行术前、术后的升主动脉、颈动脉、降主动脉压力监测,均未发现明显的临床压力梯度
总结
专家简介
CEC访谈|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