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治疗法不缺,
刺络拔罐宜放血,
打好基础明经络,
不可妄为要自觉。
一、概述
针法包括刺血和针刺(即现在所说的针灸)《*帝内经》其中67篇有关于刺血疗法的论述,46篇内容专门介绍了刺血疗法,全面记载了刺血疗法的名称、依据、作用、针法、取穴方法、主治范围、应用方式、禁忌及注意事项等,较为系统全面。由此可见古人不仅能够广泛地运用这一疗法,而且已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帝内经》中的理论是后世刺血疗法的中心依据,奠定了刺血疗法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都以此为纲要,现代刺血疗法仍以此为最基本的核心内容。《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言“苑陈则除之”。《灵枢·经脉篇》说:“故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素问·血气形志篇》言“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等治疗原则。
二、基本操作
1、刺血疗法针具
古代用于刺络的主要是九针中的锋针与铍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曰:“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又说:“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可见两针都用于刺络,后世的三棱针是由锋针演变而来。
近代在临床用于刺络的针具主要是三棱针,现代仍然还较为常用。目前,随着无菌医学的规范化,现代刺血工具有了新的变化,多为一次性的刺血针具,现代用之最广的是刺血笔的运用,再就是一次性刺血针头的运用。
一次性刺血针头非常锋利,痛苦小、易出血,并且做到了彻底的无菌操作,将是下一步所常用的刺血针具,笔者在临床都是以此针具而用。
2、常用刺血手法
在历代刺血疗法中所用的针刺手法颇多,在临床用之较多的有4种。分别是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1)点刺法:本法是用刺血针点刺腧穴或血络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此法最常用于手指、足趾末端的穴位,以及头面部的穴位,如十二井、十宣、耳尖、素髎等穴。
(2)散刺法:本法又称为“围刺”、“丛刺”、“豹纹刺”。此法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不同点刺,由病变外缘呈环形向中心点刺,亦可用梅花针重叩应刺部位使之出血。可用于疖肿痈疽、局部慢性溃疡、带状疱疹、顽癣痒等疾病。
(3)刺络法:用刺血针直接刺入皮下浅静脉,使其自然流出血液,血尽而止,或血变而止,目前这一手法用之甚广。如委中、丰隆、足三里、曲泽、太阳、耳背等部位的刺血。
(4)挑刺法:这一刺法是用刺血针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用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挑刺法的治疗,首先确定挑刺的部位,先找反应点,反应点类似丘疹,一般似针帽大小,多呈褐色或粉红、灰白、棕褐色等。如麦粒肿在肩背区反应点、痔疾在腰骶部的反应点,支气管哮喘、胃病等反应点的挑刺。
三、出血量
刺血治疗时一定把握好出血量,首先要以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出血量的多少,然后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季节、刺血的次数和个体耐受性等多方面决定出血量的多少。刺血过多不仅使患者加重痛苦,还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危害,量过少又达不到治疗需求,所以要求出血量必须适中,中病而止。
在临床上根据刺血量的多少一般有3种治疗方案,大量出血在-毫升之间;中等量的出血一般在50-毫升之间;少量的出血在50毫升以下。临床上以少量和中等量的出血为多用。但总的要求一定因人因病而异。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刺血疗法是针灸临床中独具特色的有效疗法。具有适应证广、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取穴少而精、操作简单、奏效迅速、不良反应少等多方面的优势作用。故被历代针灸医家所乐用,一直历代相传,经久不息。在现代临床中运用更加广泛,不仅用于治疗慢性病、实证,而且也能用于多种急症虚证的患者,对许多疑难杂病往往可见奇效。所以乃有“神奇的疗法”、“绿色疗法”等称谓。
目前,据多方面的资料统计,刺血疗法已用于临床各科近种病的治疗。包含内、外、妇、儿、男、五官、皮肤等多科领域。有些人还把刺血疗法用在治疗中风偏瘫、脊髓损伤等疾病方面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值得我们借鉴。
(二)禁忌证
一种疗法再好,也不能包治百病,刺血疗法也依然如此。虽然本疗法具有多种优势作用,属于一种绿色自然疗法,但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当使用得当,对人体无任何不良副作用,若运用不当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必须掌握其禁忌证。
(1)体虚久病、贫血、低血压、过度疲劳、严重呕吐泄泻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慎刺或禁刺。
(2)孕妇、习惯性流产、产后慎刺或禁刺,月经期慎刺。
(3)大出血及易出血患者禁刺,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
(4)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血管瘤等,禁在患处操作,可在周围适当选穴。
(5)严重的传染病人和心、肝、肾功能不全者要禁刺。
(6)动脉及血瘤(静、动脉瘤)禁刺。
注:刺血一定要注意经络的气血分布多寡而定,切不可胡乱放血,市面上因不加以辩证,不明经络,出了很多问题,希望大家一定要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切不可任意妄为,刺血不易且行且珍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