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S74四肢血管DSA
TUhjnbcbe - 2020/12/5 17:02:00

一、重要解剖

1.上肢静脉的深、浅静脉均有静脉瓣。

2.下肢静脉主要有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

3.腋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

4.腘动脉的主要分支有上、中、下动脉,胫前和胫后动脉。

(1)胫前动脉下行延续为足背动脉,末端形成足背动脉弓和足底深支。

(2)胫后动脉为腘动脉的直接延续,主要分支有腓动脉、胫骨滋养动脉、足底外侧动脉。其中,足底外侧动脉与胫前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成足底动脉弓。

二、目的与适应证

1.四肢动脉造影适用于血管闭塞性疾病,动脉瘤,血管畸形,功能性疾病,骨、软组织肿瘤。

2.骨、软组织肿瘤:大多可以通过CT、MRI诊断,血管造影可以鉴别良恶性肿瘤和组织肿瘤。肿瘤的大小、范围、血管的形状,以及支配血管的确定和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或介入放射学(IVR)的治疗方案的确定。

3.四肢静脉造影:用于闭塞性疾病、血栓症、静脉瘤等。静脉血栓一般多发于下肢深部静脉,静脉造影是发现静脉血栓非常有效的方法。静脉造影用于静脉瘤的目的在于了解静脉瘤的形态、了解深静脉的形状、了解静脉形成异常、评价深处及交通静脉瓣的功能。

三、摄影体位

1.上肢动脉和静脉造影,常规体位是正侧位。由于显影血管相互重叠,可根据正侧血管的显影情况,加照不同角度的斜位,以明确病变的形态、范围、狭窄程度,以及动脉瘤的根部、动静脉瘘的分流处、静脉瓣功能等。

2.下肢血管造影的体位,正常用正位即可。对于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病变或动脉瘤,或病变血管相重叠,则应多方位观察而增加摄左或右前斜位。必要时照侧位以明确病变范围、程度和形态。

四、摄影程序和对比剂注入量

1.上肢动脉造影,对比剂浓度不超过40%,因为肢体血管对对比剂的敏感性极高,高浓度的刺激可引起患者的剧烈疼痛。对比剂流率6~8ml/s,总量10~15ml,压限磅。对于血管阻塞或狭窄性病变而需观察前臂或手掌时,应先注射对比剂后再曝光,以免有限的曝光时间不能满足手端血管的显示,或出现运性伪影,使减影图像模糊不清。

2.上肢静脉造影,对比剂浓度30%~40%,手背穿刺时流速1~2ml/s,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穿刺或插管时,注射流率3~6ml/s,总量8~12ml。对于静脉栓塞性病变,需观察前臂或上臂时,应先注药后曝光。

3.下肢IA-DSA对比剂浓度不超过40%。髂总动脉造影,对比剂总量15~20ml,注射流率12~15ml/s,压限磅。髂外动脉造影,对比剂总量15~18ml,注射流率10~12ml/s,压限磅。若将造影导管前端置于股动脉上段行小腿动脉和足背动脉造影,则对比剂总量15~20ml,注射流率10~12m/s,压限磅。对于狭窄或闭塞性动脉病变,对比剂量可增加到25ml。

4.IV-DSA的逆行性静脉造影,造影导管前端置于患者髂外静脉远端内或股总静脉,对比剂浓度30%~40%,对比剂总量15~18ml,注射流率2~3ml/s,压限磅。

5.IV-DSA的顺行下肢静脉造影,对比剂浓度30%~40%,对比剂总量60~70ml,注射流率1ml/s,或30~40ml/min,压限磅。

6.上、下肢动静脉造影均可选用DSA脉冲方式成像,2帧/s。曝光采集至毛细血管期显示为止。正常对比剂在下肢动脉内流动速度为5~15cm/s。

五、图像优化措施

1.四肢血管摄影中最需要补偿的部位是腕部、小腿、手部、足部。

2.下肢静脉造影:为使深静脉流入充分的对比剂,对比剂注入前在下肢的踝部上方加止血带。不加止血带进行摄影时,对比剂流入一部分浅静脉而不能显示深静脉。为使深静脉和浅静脉同时显影,在对比剂注入约2/3时解开止血带,在注入剩余对比剂后摄影。摄下肢全长的深静脉时,也要在下肢的踝部上方扎止血带。

前文链接

X线部分

S.1X线摄影质量控制

S.2放射卫生防护

S.3医用激光打印机

S.4医用激光打印胶片

S.5激光热成像

S.6直热式热敏成像

S.7乳腺组成

S.8乳腺相关病史及相关检查

S.9乳腺癌

S.10乳腺X线检查

S.11X线的发现、产生及原理

S.12X线的本质、特性

S.13X线强度、X线质的表示方法

S.14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S.15X线的吸收与衰减

S.16X线照片信息的形成

S.17乳腺Ⅹ线摄影的产生及发展

S.18乳腺Ⅹ线摄影系统的构成

S.19数字乳腺Ⅹ线摄影

S.20乳腺X线摄影体位设计

CT部分

S.21CT的产生及特点

S.22CT的发展—上

S.23CT的发展—下

S.24CT的结构--上

S.25CT的结构--下

S.26CT成像原理——上

S.27CT成像原理--下

S.28螺旋CT

S.29CT成像质量控制

S.30CT成像的伪影、安全

S.31CT质量控制基本内容的测试方法—上

S.32CT质量控制基本内容的测试方法---下

S.33CT血管造影、图像后重建

S.34CT常用成像技术

S.35CT检查前的相关准备

S.36颅脑CT成像技术

S.37头颈部CT成像技术

S.38胸部CT成像技术

S.39冠状动脉CT检查技术

S.40腹部CT成像技术

S.41脊柱及下肢CTA成像技术

CT上岗证试题1

CT上岗证试题2

CT上岗证试题3

CT上岗证试题4

CT上岗证试题5

CT上岗证试题6

CT上岗证试题7

CT上岗证试题8

CT上岗证试题9

CT选择题知识点背诵1

CT选择题知识点背诵2

CT选择题知识点背诵3

CT选择题知识点背诵4

CT选择题知识点背诵5

CT选择题知识点背诵6

CT选择题知识点背诵7

CT选择题知识点背诵8

CT选择题知识点背诵9

磁共振部分

S.42磁共振成像基础

S.43磁共振成像系统组成

S.43射频脉冲与脉冲序列--上

S.44射频脉冲与脉冲序列--下

S.46磁共振成像的伪影

S.47磁共振成像安全

S.49人体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S.50磁共振对比剂

S.51磁共振血管成像

S.52颅脑MR检查技术

S.52颅脑、垂体MR检查技术

S.53眼眶、耳部、颞颌关节MR成像技术

S.54鼻咽部、口咽部、颅颈部、喉部MR检查技术

S.55心脏、大血管、胸部MRI检查技术

S.56乳腺MR成像技术

S.58肝、胆、脾、胰MR成像技术

S.59肾上腺、肾脏MRI检查技术

S.60男女盆腔、前列腺MRI检查技术

S.61四肢关节MRI检查技术

S.62MR胰胆管、尿路成像技术

MRI模拟试题——大全

DSA部分

S.63DSA概述

S.64DSA设备的构成

1
查看完整版本: S74四肢血管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