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作为医疗援藏队员中的一员来到那曲已经一年了,时间的河流永远从容地流淌,心中的那一团热情时涨时高。
当心中有了西藏这样一个梦想,当把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抛之于脑后,当组织和领导把期望的目光洒在心田,当爱人悉心而又不舍地帮我收拾行囊,当援藏队员们惬意的笑容互相流露,我们出发了。
从北方一个零海拔的海滨城市,来到海拔m的藏北,高楼大厦没有了,喷泉和广场也远去了,城市的喧嚣和嘈杂消失了,海鸥和喜鹊也不会时常地从面前落下,槐花的香味和法国梧桐硕大的叶子存在记忆里,我忐忑着,来到一个陌生又神奇的地方……
这里山好高,高到山顶上戴着白色的帽子,这里地好阔,阔到看不到边际,这里天好蓝,蓝的悠然而深邃,这里湖好美,美的像宝石和翡翠。
图1.新冠疫情出现后放弃冬休,正月初七返回那曲
“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自己搬行李,高原反应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后枕部会一跳一跳的痛……”还记得初到那曲,索南平措书记在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上热情亲切地为我们讲解初到高原的注意事项,不久我就感受到了这种后脑疼痛,晕乎乎的感觉,缺氧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只能感觉出来的困难,然而当已经有了明显的感觉,只能老老实实吸几个小时的氧,才能缓解。为了不影响工作,我时时提防,不要出现这种感觉,每每觉得气短了,吃力了,就放慢自己的脚步,大口大口的喘气。
图2.途中的雪域高原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随着环境和地域的不同,病人病种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西藏是一片净土,牧民们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常年经受高寒的土地并不适合果蔬的种植,在纯天然的条件下养育出的牦牛和绵羊是大家普遍的食物来源。牦牛肉放上盐巴用水煮出来,异常鲜美,牦牛奶做的酥油茶,提神御寒,牦牛奶还会产生厚厚的奶皮,晾干后当做零食,酥脆可口,当地人称作“喇拉”。与此同时,在边远的牧区,并没有蔬菜水果的供应。因为这种天然纯净的生活饮食习惯,在内地常见的肿瘤疾病,在这里并不多见,但是这种缺乏膳食纤维和各种维生素的高脂饮食,导致了牧民脑血管病高发的现状。
由于地处偏远,地广人稀,很多地方没有集中供水,卫生条件较差,洁净水源的紧缺,导致一些寄生虫疾病的发生,在内地基本绝迹的脑包虫病和脑囊虫病,在这里还经常可以见到。
当我们安安稳稳的躺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遥控器,看着电视,刷着抖音,偏远山区的牧民们还在时刻警惕着大型野生动物的侵扰,由于人类居住地的不断扩张,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冲突也在不断加剧,在内地去动物园买门票才能看到的棕熊,和人类一样,是西藏高原的常驻居民,因为冬眠结束后的异常饥饿,那曲的春季是熊咬伤的高发季节。
图3.孩子灿烂的笑容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女儿
以前,当脑动脉瘤病人出现颅内出医院,我们诊断以后并不能给予及时的治疗,只能用救护车紧急运送到拉萨,仅仅车途就需要6个小时,我来到那曲后,听说很多罹患脑动脉瘤的病人在运送过程中出现了病情加重,在救护车上去世的事情,其中有医院转运的,陪同转运的重症医学科医生索朗次仁,他回来以后失望地告诉我:“李老师,病医院的门口,病情加重去世了”。我暗下决心,要改善这种情况。
在医疗援藏领队许晓光院长的大力支持下,在这种脑血管病高发的现实情况下,我们神经外科团队购入了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器械,开展了那曲市首例动脉瘤开颅夹闭术。还记得我得知病人入院的那一天早上,我匆忙找来了一位藏族同事当翻译,细致详细地交代了病情,家属理解后,在放射科范强树主任的支持下,做了头部血管的CT造影,发现了颅内已经破裂动脉瘤的准确位置。动脉瘤随时有二次破裂的风险,决定立刻手术治疗,然而昨晚由于急诊较多,开颅器械还没有做好消*准备,我们都焦急的等待着消*完成的消息。与此同时,考虑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时间不可预估,我联系了一同援藏的冷志前护士长,他在手术室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下午五点钟,麻醉顺利,手术开始了,手术时间较长,我反复对冷护士长说:体位摆好了,血液回收机也设置好了,你回去休息吧。冷护士长并没有理会,继续在手术室守候,给予器械护士相应的指导。我们小心翼翼地分离暴露,当看到动脉瘤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操作的稳定性,我要求把手托架上,意外发生了,由于显微镜是新进购置,手术室并没有配套的手托。动脉瘤夹闭需要精细稳定的操作,在缺氧疲劳的情况下,我没有信心双肘悬空操作,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就在我犹豫不前,越发担心的同时,冷护士长已经娴熟地利用手术室托盘制作好了一个简易手托,我们将手托放置好,非常稳定适用,我顿时松了一口气……由于瘤体较大,给予塑型夹闭,感谢护士长的手托,手术成功完成。当我们将病人安全送到重症监护室后,医院,已经是凌晨两点半,我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和未来,我觉得就在今天,我们通过努力,向美好的未来前进了一小步。
图4.应用脑室镜技术为患者实施透明隔造瘘术
还有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是20年5月9日的扶贫义诊活动,医院受到那曲市卫健委的委托,在陈斌副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在高海拔严寒的环境下,翻过厚厚积雪覆盖的雪域高山,驱车多公里来到海拔米的班戈县德庆镇南美村开展义诊活动。
我走进南美村村委会的院子,当我放下随身的背包,一位当地驻村的援藏干部给我搬了一把椅子,亲切地对我说:“同志,请坐。”
同志!!!我刹那间就泪目了,同志,一个久违的称呼,当迷茫的自己背井离乡一年多,当冒着严寒翻山越岭驱车公里来到这样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村落,在这样的一个场景下,竟然有人亲切地称呼了我一声同志,这一声同志,着实温暖了我的内心,我觉得我找到了组织,找到了朋友,看到了一个大家庭,觉得我们大家确确实实是在为了一项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在努力,在奋斗。
图5.在海拔m的班戈县南美村开展扶贫义诊活动
简陋的平房,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视,卧室里只有一张床,几条被子。我们医疗队伍加上司机师傅一共有十二个人,餐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三盘菜,一盘炒花菜,一盘炒香肠,一盘卤鸡爪。我心想三盘菜不够十二个人吃啊,刚刚称呼我为同志的王丹队长略显尴尬地跟我们解释:“本来要给你们做大餐的,结果计划没成功。”一起来义诊的秦永新老师悄悄对我说:“他们条件太艰苦了,已经尽力了,这么偏僻的地方,找不到像样的菜品。”司机师傅把车上的方便面搬了过来,说:“援藏老师们吃菜吧,我们吃方便面就可以啦。”都说驻村很艰苦,没想到这么艰苦,我们看着桌上的菜,都吃起了方便面。
图6.等待就医的牧民同胞
午饭后,立即开始义诊活动。南美村的村民们早已聚集等候,队员们迅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随即开展义诊。南美村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驻村干部王丹同志非常重视这次义诊活动,安排了专人来组织工作。当天,前来就诊的村民络绎不绝,坐满了整个场地,直到下午4点钟时,仍有大批村民赶来,天气已经异常寒冷,但队员们仍然忘我地进行义诊,不顾饥寒疲劳,一直聚精会神地进行诊查配药,直到最后一位村民离开。我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主要负责外科方面的疾病,班戈县南美村地处偏远,物流不方便,新鲜的蔬菜水果很难流通,村民们还是沿袭着传统牧区的肉类和糌粑为主的饮食习惯,胆囊结石、慢性胃炎、通风的疾病高发,对于腹痛的患者,我进行了详细的腹部查体,有右上腹压痛体征的病人很多,有些进一步给予B超检查后证实了胆囊结石的存在,我解释了低脂饮食的重要性,给予消炎利胆片口服治疗,义诊活动进行的很顺利。
图7.村委会门前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当我们开始返程的时候,已经傍晚了。陈斌副院长说,如果现在直接回那曲,就必须夜间行车,西藏路况差,没有路灯,夜路比较危险,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去班戈县县城住一个晚上,明天上午往回走。我们来到海拔米的班戈县城,找到一家宾馆住了进去,宾馆设施比较陈旧简陋,没有空调和暖气。在这样的海拔高度,晚上室外温度应该在零下十多度,吃完晚饭,已经晚上11点多了,由于白天比较劳累,屋里很冷,我没脱衣服,盖上被子就睡了,半夜还被冻醒了一次。第二天早上醒来,秦永新老师看到我醒了,对我说,被褥底下有电褥子,你知道吗?我吃惊地看了一下,床的一旁确实有一个插头,我竟然没有发现。秦老师笑着说:我也没看见有电褥子,早上起来摸手机,摸到个插头,才知道有电褥子。就这样,作为援藏队员,我们俩一晚上就为西藏地区节省耗电量近二十度左右,住了一晚绿色低碳的宾馆。
图8.在牧区很受欢迎的台球运动
援藏很艰苦,但我找到了同志。援藏很劳累,但我们有共同的愿望。我们怀着一颗乐观的心,磕磕绊绊地实践着,努力着,在藏北地区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神经外科,是伴随我一生我热爱的事业;高原上的神经外科,是让我难忘让我牵挂让我无私奉献的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永远有危重患者奄奄一息的模样,永远有翻山越岭前来问询就医的牧民,永远有病人家属惶恐期盼的眼神,与此同时,在这片天地里,永远矗立着医院,医院里的外二科,永远有我们神经外科团队匆匆忙碌的身影,医生们不怕辛劳,攻坚克难,尽心尽力地为那曲市各个县区的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图9.病人要晒太阳,外二科央珍护士在走廊给予贴心的输液服务
习主席教导我们:我们现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最需要什么,我们抓什么,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当我看到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当牧民们特有的感谢手势一次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当一个个洁白的哈达从我的头上划过落在肩上,我认为我找到了这种力量的源泉,我要为西藏的稳定和谐发展继续奉献我的力量,为那曲地区藏族同胞的健康保驾护航,让那曲街头牧民们的锅庄舞跳得越来越欢心,越来越喜悦。
图10.外二科的神经外科团队接受家属的感谢
医疗援藏队队员李阳
年6月15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