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颅内动脉瘤第二回之手术篇
TUhjnbcbe - 2021/1/9 4:45:00

脑动脉瘤,

就如同脑中的一个

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死亡率极高,

它虽然名称里带着一个“瘤”字,

却比肿瘤更可怕。

男子加班一周后脑部“定时炸弹”炸了

35岁的李先生(化姓)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为了业绩经常熬夜加班,前段时间,他连续加班了一周后,突然剧烈头痛,跌倒在地,陷入昏迷。被同事紧急送到江苏省南京市的医院,经过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发现脑部血管有广泛蛛网膜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副主任邓钢主任医师带领团队的赵国峰医生迅速为患者进行了脑动脉栓塞术,患者转危为安。

术后3个月复查时,李先生跟正常人一样,大步流星地走到诊室,也没有出现意识丧失、瘫痪等并发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中有1到2个“携带者首次破裂三分之一死亡

邓钢主任介绍,脑动脉瘤是供应大脑的动脉血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经血流长期冲击,局部血管壁变薄,逐渐膨出而产生。我国脑动脉瘤平均个人中就有1到2个人是“携带者”,中年以后的发病率大约是7%。但是脑动脉瘤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脑动脉瘤最常发生于30到60岁的人群。大部分的脑动脉瘤处于“安静”没有引爆状态,破裂率占动脉瘤人群1%到2%,南京每年大约有例。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患者只有等到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才会发现并就医,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据统计,脑动脉瘤首次破裂,三分之一的患者已经失去抢救机会。

邓钢主任介绍说,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脑动脉瘤发病原因却不太一样,中老年的脑动脉瘤患者一般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并伴有高血压等疾病而导致动脉瘤的发生,他们的血管已经很脆弱,一旦受到血压升高等影响极易破裂。对于30岁左右的年轻患者,往往是由于先天性血管薄弱,随着血流的长期冲击而发生脑动脉瘤。再受到长期疲劳、压力大,常年吸烟,不良生活习惯,高强度活动,心情郁闷等因素影响,诱发脑动脉瘤破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脑动脉瘤早期症状需格外警惕

尽管脑动脉瘤在较小和没有破裂时,几乎没有症状,但是他还是会出现一些蛛丝马迹。当出现头痛,有些患者会有持续头痛的症状,特别是如果脑动脉瘤破裂,会出现剧烈的头痛;还可能有视力障碍的症状,随着脑动脉瘤不断增大造成视神经受到压迫,会出现视力下降、斜视、视野缺损等情况;还会有运动障碍的情况,出现走路不稳、肢体无力、说话不清等问题,甚至引起癫痫。有些患者还有脾气突然变差,遇事急躁、兴奋、躁动、忧郁等精神异常表现等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行排查。

排雷找炸弹秋冬高危人群要警惕

专家提醒,随着秋冬季气温不断降低,人体血管骤然收缩会引起血压突然升高,这会大大增加脑动脉瘤破裂几率,冬季往往是脑动脉瘤破裂的多发期。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并伴有长期头痛,或有家族病史的,患脑动脉瘤疾病的风险更大。

邓钢主任医师建议,在日常体检时,最好进行脑动脉瘤筛查,通过脑血管CT、脑血管核磁共振等检查,及早排雷找出脑中的这“定时炸弹”以防“爆雷”。一旦发现,尽快就医,评估脑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一般直径超过7毫米,即使没有破裂,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进行预防性的栓塞治疗,以防日后破裂不堪设想的后果。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ID:yzwb)记者杨彦

再拼也不能忽视身体健康

“打工人”们戳个小花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1/9 4:45:00
白癜风患者皮肤大阅兵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803773.html

上回书说到,什么是颅内动脉瘤以及动脉瘤相关的筛查。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怎么做呢?总体来讲,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包括两种—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微创介入栓塞术。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示意图)

先来说一下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我们的大夫要在患者全麻后将头皮无痛依次切开,然后用神经外科专用的“钻”将颅骨打开,随后在显微镜下将硬脑膜打开并开始进行颅内的手术。当我们在显微镜下找到动脉瘤时,术者会用特殊的小夹子把动脉瘤的“脖子”——瘤颈夹闭,这样血流就不会向瘤内冲击,动脉瘤也就不会再破了。然后我们用特殊的固定装置再将拿下来的颅骨骨瓣固定上,如果有特殊情况,比如患者出血量很大,脑组织肿的很厉害,我们就不会将颅骨放回去,给脑组织一个空间,防止发生生命危险,等患者过两个月左右,再视患者情况将骨瓣还纳回去。

(动脉瘤夹闭术后造影复查,红色箭头指示位置为动脉瘤夹)

这种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在直视下看到动脉瘤以及载瘤动脉和分支血管,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这些血管,而且在出血量比较大的患者还可清除一部分脑内的血肿。有很多人一听开刀手术,就觉得创伤很大,其实现代神经外科的手术大部分都是在显微镜下操作,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创伤降到最小。一些未破裂的动脉瘤手术,我们甚至能够在4到5厘米的切口下进行,而且手术切口位于发际线内或者眉毛内,术后几乎看不到手术切口。

(经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动脉瘤,骨瓣大小约为3cm*2cm大小)

接下来就是微创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到目前为止也就有30年左右的年景,但是在神经学科手术发展中是最快的之一,曾经一些高难度或者不能完成的手术,通过介入栓塞治疗能够达到治愈的效果。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导管以及更细的微导管,在动脉瘤内输送非常柔软的金属丝—“弹簧圈”,把动脉瘤填塞的很密实,当血流无法往动脉瘤内“冲击”,动脉瘤就不会破了。在一些瘤颈比较宽的动脉瘤,我们还会放一个支架,挡住弹簧圈防止其掉出来。

(动脉瘤栓塞后瘤内的生理及病理改变)

(动物实验,半年后支架表面覆盖一层内皮细胞,分支血管流出道保留完整)

有些人会问了,这样就能保证动脉瘤治愈了吗?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示意图,动脉瘤腔内在填塞弹簧圈后,会逐渐开始形成血栓,慢慢在半年左右会在瘤颈处逐渐形成内皮细胞,同时放置的支架也会有血管内皮细胞爬上支架。所以做介入手术的患者在半年左右都要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如果复查之后表现为动脉瘤不再显影,那么它就完全治愈了;如果有复发的话,我们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红色箭头:动脉瘤形态;蓝色箭头: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完全)

那么介入手术的优势在哪呢?首先,患者全身只在大腿根有一个不足0.5cm左右的小手术切口,恢复的相对较快,未破裂的动脉瘤患者如果术中没出现任何并发症,一般在术后2天左右就可以出院;出血的患者总体住院周期也短于开刀手术。其次,对于一些特殊位置的动脉瘤,如后循环等,介入治疗是国内外治疗指南首先推荐的手术方式,治疗的总体死亡率也小于开刀手术。但是介入手术同样也存在其劣势,第一,介入手术的患者如果放置了支架,要在术后长期服用药物,其中一种(氯吡格雷)要至少服用3个月,另一种(阿司匹林)要至少服用6个月;第二,介入手术对于出血的患者并不能像开刀一样将脑内的部分出血清除一些,只能通过手术后做腰椎穿刺将患者出血慢慢引出;第三,如果术中一旦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往往处理起来不如开刀手术那么及时。

所以在手术之前,大夫总会跟患者家属谈到这两种手术方式,其实两种手术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当某一种手术方式更倾向于患者时,我们的大夫会建议您首先考虑这种手术方式;当两种手术方式都适合的时候,就需要您根据您自身的情况和要求作出相应的选择了!

当然,对于一些复杂病例,我们还能通过复合手术,也就是将两种手术在同一个手术室完成,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手术安全系数,这个在后续的科普中我们将会详细介绍。

那么动脉瘤的治疗还有哪些更加先进的技术呢?且听下回分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颅内动脉瘤第二回之手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