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NCChina会议期间,来自医院的张鹏教授接受了神经介入资讯的专访,作为在国内最早开展血流导向装置介入治疗的专家,张教授谈论了自己对血流导向装置未来发展的看法,并就年轻医生如何权衡学习传统的栓塞技术和血流导向装置技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问
现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血流导向产品,您觉得在选择上会有什么差异?
答
从文献上来讲会有一些差异,据现在有限的信息来讲,国内有品牌已经投放市场,国外有几款在研发或已经做到临床应用,在积累临床经验和病例的过程当中。从现阶段去看,适用最广的还是Pipeline。Pipeline从年开始做临床试验到年拿到美国FDA认证,加上研发的时间已经有11年了,它有7万多例长期随访的数据。所以从现有的结果来讲,无论是文献还是临床经验,Pipeline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血流导向产品。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产品可以选择,但我觉得那些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改进完善。血流导向一定是未来治疗动脉瘤的主流方向,并且现在也已经成为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今天还跟刘建民主任讲,未来五年以后超过一半的动脉瘤都会运用血流导向的方法来治疗,他也表示非常赞同。
问
现在有些血流导向装置是Off-LabelUse,您对这方面是采取什么态度?
答
我持积极的态度,但是要基于他人的经验,在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安全地积累自己的经验。在探索新方向的时候我会借鉴国外医生的大量经验,因为他们已经使用血流导向装置很多年了。在遇到一些自己想探索的病例时,我也会发给国外的医生征求他们的意见,除了在适应症方面,也包括操作当中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都是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安全还是第一位的。尤其对于有一些动脉瘤可以采取支架辅助栓塞和球囊辅助栓塞,在现有成熟、安全方法的基础上再探索新方法时,需要跟旧的方法进行比较,只有与旧方法的安全性相同或更好时才值得探索。如果新方法带来的并发症和疗效都远远赶不上旧方法,那就不值得去探索。
问
现在到了一个血流导向时代,您认为传统的神经介入栓塞技术和血流导向装置的学习技术在对新手医生的培训中应如何权重?
答
就目前这个阶段来讲,作为神经介入的初学者还是应该打好基础,像球囊的技术、支架的技术、如何使用弹簧圈、怎样去选择工具,这些基础的东西都应该好好学习并牢固掌握。对于血流导向也可以同步进行学习,但是一定要侧重学习现有的已经成熟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并没有被淘汰,还是主流。血流导向并不是一个困难的技术,它只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一个需要学习的技术。这两方面可以兼顾,我建议还是不要只顾学习一些新的技术,而丢掉一些旧的技术。我今天跟欧洲的医生也聊到旧技术的价值,比如可解脱球囊,现在的医生很多都不会用,甚至成为了一个传说。我觉得这种技术不应该被抛弃,它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虽然治愈率没有其他技术高,但是既简单又省钱,而且对于一部分患者疗效很好。对于一些合适的患者,我觉得不妨首选这种方法,如果无效再去采用其他方法。所以对于一些过去成熟的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被保留下来。
专家介绍
张鹏教授
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医师。
擅长脑和脊髓血管病的疑难病例诊断和介入治疗,专业从事脑和脊髓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二十余年。重点研究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瘘等的介入治疗,对各种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在国内最早开展血流导向装置的介入治疗工作。
相关回顾
张鹏主任:「信心源于设计」Pipeline?Flex的循证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既往研究表明aSAH患者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短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术后2-4h)和DAPT的情况下发生症状性出血的风险较低。鉴于替罗非班起效时间短和半衰期短的药效学,因此有望成为抗血小板聚集的替代药物。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据统计,高达45%的aSAH患者需要行脑室外引流(EVD)或脑室腹膜分流术(VPS),在aSAH急性期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或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时,这些患者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颅内出血的风险。既往研究表明aSAH患者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短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术后2-4h)和DAPT的情况下发生症状性出血的风险较低。鉴于替罗非班起效时间短和半衰期短的药效学,因此有望成为抗血小板聚集的替代药物。在本研究中,美国爱荷华大学的LimayeK等介绍了接受SAC或FD治疗同时需要置入EVD/VPS的aSAH患者长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作为唯一抗血小板聚集的单中心临床经验,该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Neurosurgery》杂志中。
研究方法纳入研究的对象为年7月至年9月期间接受SAC或FD治疗的aSAH患者,这些患者术中支架释放前开始持续静脉使用替罗非班(0.10μg/kg/min)作为单抗血小板治疗,而不使用负荷剂量。研究者对纳入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出血率和缺血事件发生率。
图1.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总结
研究结果共19位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受试者平均静脉推注替罗非班9.4天(4-18天),受试者共接受了25例手术,包括19例EVD和6例VPS(表1)。有2位患者(8.3%)在置入EVD后发生了少量无症状的穿刺道出血(图2-3)。1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肾动脉分支损伤发生了腹膜后大出血,另有1位患者发生了特异性一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在4d内呈下降趋势,直至,在停止用药后消退。有1位患者(4%)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团注替罗非班后症状消退。
表1.aSAH患者接受SAC/FD且需要EVD+/–VPS治疗的受试者,持续静脉替罗非班输注
图2.右侧额部EVD,I级穿刺道少量出血(1cc),箭头指示EVD置管周围的穿刺道出血
图3.双侧额叶EVD,箭头所示为无症状性2级穿刺道出血(1cc)
研究结论该研究表明aSAH患者接受SAC或FD术后长期使用静脉替罗非班的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是安全的。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陈成伟医师
医院
审校
陈骅副教授
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医院卒中中心
主任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多中心经验FD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分支闭塞不增加缺血并发症风险aSAH患者使用升压药是否会导致未处理的脑动脉瘤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