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直播回看威视介介入导管室技师沙龙会
TUhjnbcbe - 2021/1/10 0:40:00
白癜风图 http://pf.39.net/bdfyy/bdfal/191118/7619815.html

年7月21日,由国内多位优秀介入导管室技师共同参与的“威视介:介入导管室技师沙龙会”成功举办,为线上同道奉上了一场介入领域的学术盛宴。介入治疗作为比微创更微创的治疗方式,已成为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介入治疗不仅需要临床医师的精湛技艺,同时也需要介入导管室技师们的密切配合,介入导管室技师,不仅是“助理师”,也是“工程师”。为进一步规范临床介入治疗工作、合理应用影像学指导工具,GE药业携手《门诊》杂志特邀国内多位著名专家,共同探讨临床导管室管理及影像学技术,分享来自不同地区的经验和体会。(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观看精彩回放)

本次线上会议特邀首都医科医院马晓海教授、医院李国昭教授担任支持及点评嘉宾;医院刘伯山教授、首都医科医院王金教授、医院罗德锋教授、中医院邹同强教授、GE血管机培训部赵国栋先生担任讲者。大家共聚云端,就介入治疗领域中技师工作的难点和要点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议伊始,马晓海教授在详细介绍了几位演讲专家后直奔主题。临床实践中,为确保介入手术的顺利开展,导管室技师的工作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本次沙龙会的召开,可为介入技师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有助于清楚认识自我工作范畴及未来方向。随后,李国昭教授表示,导管室中的介入技师不仅需要熟悉掌握设备,同样还需清楚手术流程,包括护理流程,更像一名介入手术的“总导演”。

刘伯山:介入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

GELIVEONLINE

影像融合技术通过多幅图像的“配准、融合”,实现图像间信息的互补,综合表达病变局部组织器官的解剖和功能信息,达到1+12的效果;可大幅提高图像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容错能力,有助于优化介入手术过程。刘伯山教授围绕如何利用影像融合技术指导肝动脉瘤、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及输液管误插后拔管操作,充分展示了该技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指导作用。影像融合技术,可贯穿整个手术过程,通过“术前规划”、“术中引导”、“术后评估”,全方位助力介入解决方案的实现:术前,通过影像融合技术,全面诊断疾病、制定手术计划;术中更多影像数据实时三维引导操作、更精准引导和定位手术器械;术后即时有效评估治疗效果,最大程度提升医师的临床决策力。

王金:3D图像实时后处理

在脑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GELIVEONLINE

对于脑动脉瘤,经过3D图像后处理,图像立体感强,可准确显示瘤体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评价瘤颈部与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为模拟手术入路,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王金教授通过一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病例,以“后处理工作站”操作步骤为基础,详细阐述了3D图像实时后处理在脑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术前,以3D造影图像为基础,经过术前重建(去除软组织,仅留下造影血管),选择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的角度,通过“角度回传”技术回传到造影机,进而指导后续导丝操作;构建路径图,通过路径图引导,进行管腔直径测量等,以获取植入支架、弹簧圈的尺寸以及支架置入起点、终点,后送入弹簧圈和支架;术后,在3D原始图像的基础上,进行术后重建,可进行术前、术后影像对比;图像融合,运用“支架精显”技术获取支架抠图,后与血管、其他组织融合,评价术后即刻效果。整个手术过程,因3D图像实时后处理的应用,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难度。

邹同强:等渗对比剂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优势

GELIVEONLINE

从年至年,对比剂经历了从高渗到等渗,从离子型到非离子型的改变。针对第三代等渗对比剂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优势、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管理,邹同强教授作了深入阐述。等渗对比剂具有独特的9-羟基结构、与血液相似的渗透压,可减少化学*性、渗透压*性,降低不良反应。同时,等渗对比剂加入电解质钠和钙,可优化电解质组成。临床研究与荟萃分析均已证实,等渗对比剂具有更好的舒适度、肾脏安全性及心血管安全性,药物经济学分析也同样显示,等渗对比剂有更好的安全性,可显著节约不良事件相关的医疗成本,满足广大临床医师对于对比剂的临床需求。临床中,对比剂不良反应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特异性/过敏性反应(非剂量依赖性)、非特异性/类生理反应(剂量依赖性),两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异性器官均存在显著差异,故应对措施也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赵国栋:介入手术中X射线管理方法

GELIVEONLINE

对于医护人员,散射线是可谓其放射防护的主要敌人。如何实现全方位的射线防护,赵国栋先生从“屏蔽”、“距离”、“时间”、“剂量”、“应用”防护等五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穿戴”角度出发,适当的屏蔽防护可以有效保护医护人员免遭散射线辐射,包括防护眼镜、铅围脖、铅衣。针对距离防护,可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即剂量(率)与离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保持合理的球管-患者-平板探测器的距离,尽量远离球管,处于低散射区域。“剂量”设置同样重要,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应选择mA量更低的X光设备;当手术对图像要求不高时,可选择“低剂量模式”。当然,如果要实现在较低剂量模式下,较高质量图像的获取,则应提高平板的探测效率,即量子探测效率(DQE)。对于时间防护,建议术中“宁短勿长”,应培养控制踩板曝光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选择图像清晰的X光设备;长时间透视时可选择“低脉冲透视模式”。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目前新兴技术的临床应用更是带来更多可能,“三轴等中心设计”、“IGS双向透视存储功能”、“心脏智能引导——支架精显”等新技术的出现,可快速定位、减少造影剂的用量,为患者、临床技师、医师带来更多获益。

罗德锋:做机器的“工程师”,医生的“助理师”

GELIVEONLINE

介入放射学,是现代临床治疗学中的第三大诊疗体系。如何做好机器的“工程师”,医生的“助理师”,罗德锋教授依据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临床中,任何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对介入诊疗造成影响,作为合格的“工程师”,应确保术中核心设备的正常运行。其中,“机器不动”、“机器失灵”、“没有射线”是常见的三种问题,对于导管室介入技师,熟悉减少故障发生率的方法、提升突发状况处理能力是关键。同时,对于介入技师,也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助理师”,更好协助介入医生工作。日常中,应利用在影像采集、存储等经常性工作,养成对影像细节和异常血管的高度敏感性;因介入医师更多需

1
查看完整版本: 直播回看威视介介入导管室技师沙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