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周刊
第7期
神外前沿讯,近日,国内三大神经介入年会之一的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在京举行。(详见[会议纪要]神经介入技术日新月异第十五届脑血管病天坛之声会议举行
神经介入周刊第1期)
目前,神经介入工作中,随着技术和装备的进步,神经内科医生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宝民教授长期从事神经介入工作,而且历经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介入科,究竟哪个科室做神经介入工作更有技术优势,未来神经内科医生的占比会不会越来越高,李宝民教授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专家之一。
近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宝民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做学术报告《静脉窦病变的介入治疗》,并在会议期间接受了神外前沿的专访。
以下为访谈内容:
密网支架
神外前沿:有专家认为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是介入革命性的进展,您是怎么看介入最新技术趋势的?
李宝民:从技术上看,这么多年都是一样,神经介入的发展主要依赖材料科学的发展,设备材料更新比较快,涉及面也越来越大。
具体到动脉瘤治疗和应用中,血流导向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为其操作简单,而且从目前看来效果也还是比较满意的。根据这种情况,将来随着多种的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其应用和普及是势在必然的。
神外前沿:对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呢?
李宝民: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发病率不如动脉瘤高,但在出血和损害健康上,不可轻视;目前,我们对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还是以栓塞为主,靠液态或固态栓塞材料处理掉畸形病灶和瘘口。相比较动脉瘤来说,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所需要的术者经验和技术性设计可能会更多一些,因为它有入路选择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方式,其难度也会比动脉瘤要大一些。
神外前沿: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密网支架出来后会降低动脉瘤介入治疗难度?
李宝民:可以这样说。但是高龄病人因载瘤动脉断面不全是圆形的,所以密网支架如何更好的贴壁,以及怎样在必要时处理密网支架和血管壁之间的残腔以减少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可能会成为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神外前沿:会不会让更多的病人得到治疗的机会,如之前外科医生少,做夹闭的人数少,有些动脉瘤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
李宝民:这个回答比较难,因涉及到医疗保障和技术成熟与推广的双重问题。我们确实有一些病人因为经济的问题可能会放弃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甚至就是普通栓塞的使用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经济困难。
神内介入医生增加
神外前沿:有种说法是说有了密网支架之后,除了神经外科医生,像神内医生等也能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了?
李宝民:上次会议就提到这问题,神内医生能不能做介入。从目前来看,介入医学仍然是一个跨学科专业,无论神内医生、或神外医生等,只要具备了咱们国家规定的医生资格,具有技术性训练的经历,还有很好的工作平台;我觉得谁去做不太重要,关键是谁或大家都能做的更好一点。
神外前沿:介入技术起源是欧美的放射科医生创立的,一般放射科医生在做,神外医生也在做,理论上神内医生也可以做。您的经历很特殊,您原来在神经外科么?
李宝民:我最早在神经外科,年就做颈动脉穿刺的脑动脉造影,为神外手术提供手术的诊断和解剖依据。后来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就到了介入科,然后从介入科又回到神经外科,现在从神经外科又转到了神经内科。虽然几个科转来转去,但工作性质、工作的范围没有变。所以说我归属哪一个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医生对治疗本专业疾病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神外前沿:很少有专家像您这样在这三个科室都工作过,您觉得,这三个科做脑血管介入各有什么优势和弊端?
李宝民:实话实说,真正一个好的神经介入医生应该不仅仅是“玩导管”的,如果单纯搞导管技术就是个匠人,还谈不上是完整的医生;要做医生就既要有技术性的手段,很好的较全面的基础医学知识,还要懂得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这种情况下,内科在保守治疗上可能比外科医生做的多一些,操作技术上外科医生比内科医生可能机会要多一点,他们之间的互补,最后诞生一个合格的介入医生。所以把介入医生单纯的倾向于外科或者内科,似乎都不太合适。非常好的介入医生应该是良好的外科操作技术加上内科严谨的诊治评估水准。
神外前沿:我们也访了一些专家,神经内科能不能做介入确实是最近大家讨论比较热点的话题,现在是否已经出现这个趋势了,神内医生做介入的在逐渐增加?
李宝民:神内的介入医生现在肯定是在增加,特别是在脑卒中的急症处理等方面。
神外前沿:为什么会增加呢?
李宝民:介入毕竟是操作性的技术专业。我刚也说过,一个好的医生不仅会诊断或评估或用药,他还应该有一些技术性的操作能力。很多内科医生在临床上也发现自己好像缺点什么,所以愿意从操作性的技术中寻求补充,所以学习和尝试介入等专业的医生就不断增加,这在整个内科系统如神内、消化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和血液科等都一样。
将来的介入发展趋势也是不会特别限制在哪个科室,如内科医生具备善于查体、用药等优势;但疾病研究的发展可能会逼迫着外科医生也要去了解很多,让外科医生更好学习基础的医疗、查体甚至用药、研究病理机制等,而不仅仅是开刀。
神外前沿:回归到内科话题,未来您觉得做神经介入比例大概是多少呢,会不会出现比较极端的像心内科-心脏介入那样几乎都是内科来做的情况?
李宝民:我想这可能还不会,神经内科医生都会去做介入可能超不过一半。因为心脏内科的疾病范畴应该比神经科还是少一点,神经系统不仅血管病的比重大,而且病种范围比较广,相互之间的关系有相对比较独立,如肌肉病和血管病就是两回事,还有免疫、感染、精神心理和变性等领域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