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VEITHTAAA专题EL
TUhjnbcbe - 2021/2/5 2:46:00

研究发现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在行TEVAR术后随访的过程中有发生夹层动脉瘤(PDTAAA)的危险[1]。PDTAAA的解剖特点包括真腔较小、靶血管同时起源于真/假腔、缺乏远端锚定区等,若累及弓部或内脏动脉区,隔绝假腔时还需考虑分支动脉的重建问题。美国当地时间年11月21日,在纽约希尔顿中城宾馆酒店召开的第46届国际血管与腔内血管大会(VEITH)上,来自德国Paracelsus医科大学的E.L.G.Verhoeven教授就开窗/分支支架技术(F/B-EVAR)治疗PDTAAA的临床结果\技术要点作了精彩的演讲。

既往研究年的一项研究纳入6例PDTAAA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4~71岁),予以F/B-EVAR术治疗;该组患者均有因急性主动脉夹层而接受开放手术或腔内手术治疗的经历,包括21例内脏动脉需要重建(3例腹腔动脉,6例肠系膜上动脉,12例肾动脉)。结果显示:技术成功率为%,无死亡或截瘫,术后所有靶血管均通畅,未见Ⅰ型内漏,Ⅱ型内漏4例;随访期间(3~15个月),无死亡[2]。因此可以得出,F/B-EVAR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再发的慢性PDTAAA是可行的。

当前研究

年,一项前瞻性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纳入了在年1月~年4月期间纽伦堡/雷根斯堡两家血管外科中心接收的71例采用F/B-EVAR治疗的PDTAAA患者。该组患者包括56名男性,平均年龄为63.8±10.6岁。结果显示:技术的成功率为95.8%,院内死亡率为5.6%,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6%。平均随访时间为25.3个月(1~77个月),12、24和36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7±4.5%、80.7±5.1%和70.0±6.7%;免于再次干预率分别为80.7±5.3%、63.0±6.9%和52.6±8.0%(再次干预的主要原因是内脏/肾动脉的内漏、髂动脉内漏);靶血管阻塞的发生率3.1%(8/),包括4例肾动脉、2例肠系膜上动脉、2例腹腔干动脉;随访期间未发生瘤体破裂,平均动脉瘤瘤体缩小了9.2±8.8mm,85.4%的假腔内血栓形成[1]。

来自纽伦堡的补充研究更新了40例有因急性主动脉夹层而接受开放手术或腔内手术治疗经历的PDTAAA患者,其中18例靶血管接受开窗+分支支架术(内分支7例)、31例仅接受开窗术、5例仅接受分支支架术。结果显示:技术成功率为96.3%(n=53),30天内死亡率为3.7%、脊髓缺血的发生率为13%。平均随访时间为21.3个月(1~78个月),9例死亡(非动脉瘤相关)、无动脉瘤破裂;1和3年的靶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98.1±1.2%和95.4±3.1%(图1);1和2年免于再次干预率分别为85.3±5.6%和62.7±8.8%(再干预的主要因素是内漏)(图2)。此外,随访期间平均动脉瘤瘤体直径由65.5±10.4mm缩小为53.2±13.6mm。图1.靶血管通畅率图2.免于再次率病例分析病例1(男性,79岁)

既往史:右侧髂动脉支架植入术,跛行

实验室检查:肾功能不全(Cr:1.9mg/dl)

查体:股动脉搏动可触及

CT: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部;右髂动脉支架内闭塞

手术策略:首先导丝通过髂动脉病变后行球囊扩张术,然后在主动脉弓部行开窗+分支支架术

病例2(男性,80岁)

既往史:4个月前因急性主动脉夹层行TEVAR术

CT: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为5.9cm,右肾动脉源于假腔

手术方案:开窗+分支支架植入术,由于右肾动脉源于假腔,但无破口,因此通过穿刺假腔隔膜重建。术后,血管形态显影良好,无内漏

总结

开窗和分支支架植入术用于治疗PDTAAA是可行的,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评估,并制定详尽的手术计划。中期随访结果显示假腔内血栓形成,无瘤体破裂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1]OikonomouK,KasprzakP,KatsargyrisA,etal.EurJVascEndovascSurg,;57(1):-.[2]VerhoevenEL,ParaskevasKI,OikonomouK,etal.JEndovascTher.;19(3):-.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VEITHTAAA专题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