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腔内治疗在血管外科领域的运用越发普遍,逐渐取代过去的创伤性开放手术,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术者需要进一步“锤炼”技能,深入明确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等临床应用适应证,防范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患者的预后获益最大化。为促进血管外科介入医师彼此间的交流,深入学习不同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操作要点,提升自身诊疗水平,年8月28日,GE药业携手《门诊》成功举办“威视介:血管介入病例双城会”,特邀国内多位资深血管外科介入专家,以病例及临床研究为切入点,共同剖析相关疾病诊疗的要点及重点,分享各自积累的宝贵经验,为线上同道奉上了一场腔内治疗领域的学术盛宴。
本次线上“双城会”特邀哈尔滨医院姜维良教授、医院姜剑*教授担任主席;哈尔滨医院孙占峰教授、李宪伟教授,医院苏庆波教授、丁祥就教授担任讲者,“冰城”哈尔滨专家与“泉城”济南专家共聚云端,共同分享见解,同时启发思考。
孙占峰:TEVAR腔内治疗的几点
思考-脆弱的夹层动脉管壁GELIVEONLINE
主动脉夹层(AD)是血管外科的常见急症之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出现无疑开启了AD外科治疗的新纪元。在主动脉夹层病变的腔内治疗过程中,如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是临床考虑的主要问题。孙占峰教授结合循证证据、经典病例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
(一)主动脉支架源性新发破口(SINE)
主动脉夹层TEVAR手术后,支架远端造成的内膜撕裂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并发症。据研究报道,腔内移植物远端SINE发生率为3.4%,死亡率高达26.1%,具体原因可归于:远端血管真腔直径严重不匹配、主动脉支架弹性回直力强、主动脉重塑与支架扩张速率不适应等。鉴于主动脉夹层管壁的“脆弱性”、胸主动脉跨越弓部后的直径锐减特征,理论上要求使用锥形设计的支架或限制性支架,以控制远端SINE事件发生率。
(二)近端逆撕
临床中,T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并发近端逆撕的患者往往较难处理,且死亡率较高。研究显示,“脆弱”夹层管壁近端逆撕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动脉瘤病变,故在主动脉夹层病变TEVAR腔内治疗中,临床术者应更加重视近端Oversizing。
(三)烟囱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
对于主动脉弓部夹层病变,烟囱技术确实存在一些“短板”:内漏率较高、卒中可能性增加、逆撕、瘤体继续增大。事实上,临床实践中,烟囱技术被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应尽可能限制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但是,振奋人心的是,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新型裙边支架应运而生。虽然该新型支架在能否减少Oversizing、拓宽平行支架的应用等方面尚不明确,但是前景较好。苏庆波:布氏杆菌动脉瘤的腔内治疗GELIVEONLINE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常由牲畜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很少相互传播;临床中,布氏杆菌引起的感染性动脉瘤较为罕见,多为主髂动脉瘤,患者往往均有牛羊等动物接触史。相较于一般的假性动脉瘤,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治疗难度更大,尤其对于布氏杆菌引起的感染性动脉瘤。研究显示,布氏杆菌引起的主髂动脉瘤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需尽快手术,其中,腔内治疗可作为布氏杆菌感染动脉瘤治疗首选。苏医院血管外科的10例布氏杆菌动脉瘤患者(7例腹主动脉瘤、2例髂动脉瘤、1例腘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详细阐释了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流程、腔内治疗策略及患者预后情况。在本项回顾性研究中,术前依据外周血培养+CT血管造影等诊断;除1例腘动脉瘤患者外,其余全部行腔内治疗;术后随访,患者生命体征良好,总体生存率较高。苏教授在10例患者数据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其它临床研究结果,最后总结道:布氏杆菌引起的主动脉瘤/感染,无论破裂与否均应尽快手术治疗;对于行腔内治疗的布氏杆菌动脉瘤患者,建议抗炎至术后6个月。WHO推荐的布鲁菌病抗感染治疗方案为:多西环素(mgbid)+利福平(-mg/d),共6周。丁祥就:慢性主动脉周围炎的诊治GELIVEONLINE
慢性主动脉周围炎(CP)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中膜、外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目前,CP疾病范围尚不统一,互有交叉,一般包括:(1)自发性腹膜后纤维化;(2)主动脉炎;(3)炎性动脉瘤;而IgG4相关疾病则属于CP的一种特殊类型。无疑,临床医师在影像学、实验指标等基础上及时诊断CP,并采取相应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对此,丁祥就教授依据单中心病例经验,详细阐释了多种类型CP的临床诊治方案,主要涉及炎性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周围炎、胸主动脉周围炎、炎性髂动脉瘤、炎性肠系膜上动脉瘤、IgG4相关疾病。总体上,CP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以疼痛为主;炎症指标升高;影像学显示动脉壁增厚或周围软组织肿物。为准确识别CP疾病类型,“鉴别诊断”同样是重要一环,主要涉及:(1)感染性动脉瘤:需要结合PCT和微生物检查;(2)动脉瘤先兆破裂;(3)恶性肿瘤(含淋巴瘤):病理检查;(4)主动脉壁间血肿。对于CP患者,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对待:(1)对于无症状患者,可观察;(2)对有炎症症状患者需激素治疗;剂量:强的松0.5mg/Kg/d,逐渐减至5mg/d;疗程:无定论,停药可能复发。(3)合并动脉瘤患者需要联合手术治疗。李宪伟:TEVAR+RS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
中、远期临床效果-单中心五年临床随访数据GELIVEONLINE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式,其重要并发症之一,为远端支架源性的新发破口(dSINE),其与术者较多会上,血管资讯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李毅清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下面让我们一睹为快!
01
您好,李教授,您可以和我们简述一下什么样的腹主动脉瘤可以称之为复杂腹主动脉瘤呢?李毅清教授
之所以称之为复杂腹主动脉瘤,原因如下:第一,瘤体本身偏大;
第二,瘤颈形态异常,角度复杂,比如扭曲、成角、偏短;
第三,瘤颈的处理,这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
当瘤颈较短、形态扭曲,或者病变累及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动脉等各大主动脉分支时,重建过程中会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对于这一类腹主动脉瘤,我们统称为复杂腹主动脉瘤。02
您可以和我们谈一谈目前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吗?
李毅清教授
血管外科腔内治疗近十年来发展的非常迅猛,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目前的去分支技术又称为“杂交技术”,是介于传统手术和完全腔内治疗的一种手术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去分支作为一种杂交手段来达到全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方法。开窗技术方面,包括预开窗和原位开窗技术,目前国内有中心已经可以做到四开窗,对主动脉的四个主要分支包括腹腔干动脉、两侧肾动脉以及肠系膜上动脉通过开窗的方法来进行处理。这是一种目前进展相对较快,临床应用也较多的技术手段。分支支架技术主要分为一体化分支支架技术和组合式分支支架技术两类,由于分支支架是专门根据主动脉弓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研发的器械。因此未来分支支架技术的临床运用,在器材方面的改进和进展是最值得大家期待的。03
谢谢李教授,对于EVAR术后出现髂支闭塞的患者,您可以和我们总结一下病因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呢?
李毅清教授
髂支闭塞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因为它会导致下肢缺血出现患侧肢体发凉、麻木、乏力、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诱发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比如说:第一,是髂动脉本身的病变,如髂动脉扭曲、髂动脉钙化、髂支末端位于髂外动脉、髂支直径过大等因素;
第二,支架植入后容易诱发内膜增生或血栓形成;第三,部分患者本身存在高凝状态或术后未规范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等;在以上这些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就可能会导致EVAR术后出现髂支闭塞。目前外科旁路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是治疗EVAR术后发生髂支闭塞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李毅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卫健委血管外科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腔内血管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分会静脉血栓栓塞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分会糖尿病足学组组长。
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并于同年考取医院外科学研究生,获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医院血管外科临床第一线,有丰富的外科手术经历和临床工作经验,有高度的责任心,处理病人果断细致,手术操作娴熟富有艺术性,医德高尚,富有同情心,深刻体会患者疾苦,力求使患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的诊治效果!
擅长: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颈动脉狭窄,颈动脉体瘤,颈动脉瘤,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动脉栓塞,肢体动脉瘤,腔静脉肿瘤,内脏动脉瘤,各种成人复杂血管瘤,动静脉瘘等血管外科各种常见和疑难疾病。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
▼▼按下列步骤获取全年学术日历▼▼
血管资讯VascularNews
专注血管外科领域宣传与继续教育新媒体
合作联系
Vascular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