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考研倒计时
04
天
累了可以稍作调整,但绝不能轻言放弃。
只要我们还坚持着,
背不下来的书总能背下来的,
别人口中的不可能总能在我们身上变成可能。
近期小编整理了各科的冲刺押题考点
不敢保证百分百押中
至少多背一题多得一分,也是极好的
答案仅供参考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分值进行扩充
一、名词解释
1.嵴(ridge):
牙冠表面细长形的釉质隆起。根据其位置、形状、方向,可分为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
2.pit:
点隙,为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的汇合处所成的点状凹陷。该处牙釉质若钙化不全,则成为点隙裂。裂沟和点隙裂均是龋的好发部位。
3.Spee曲线:
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下颌1--2切嵴--3牙尖—45颊尖—近远中颊尖联线,形成一条凹向上的曲线。
4.wilson曲线
横颌曲线又称Wilson曲线。在上颌,由于其磨牙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可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为上颌的横颌曲线。同样,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牙颊、舌尖所形成的曲线,称为下颌的横颌曲线。
5.鼻翼耳屏线(Compersline,Ala-tragusline)
是指从一侧鼻翼中点到同侧耳屏中点的假想连线,该线与牙合平面平行,与眶耳平面的交角约15°。
6.muscularcontactposition
从下颌姿势位开始,下颌向上运动1~3mm,并略向前移动,即达到牙尖交错位。当开口后再闭口时,下颌随升颌肌作用的方向而运动,其运动轨迹被称为肌力闭合道,肌力闭合道的终点为肌接触位。
7.腮腺床
腮腺深叶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IX一皿对脑神经)相毗邻,上述结构称为“腮腺床”。
二、简答题
1.上颌第一二三磨牙的比较
2.下颌第一二三磨牙的比较
3.牙冠轴面形态的生理意义
(1)唇(颊)、舌面突度的位置:前牙唇面及舌面的突度在颈1/3处;后牙颊面的突度亦在颈1/3处,而后牙舌面的突度则在牙冠的中1/3处;第三磨牙颊、舌面突度均在牙冠的中1/3处。
(2)牙冠唇(颊)、舌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1)咀嚼时,排溢的食物顺着正常的牙冠突度滑至口腔,擦过牙龈表面时对牙龈起按摩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牙龈的健康。若牙冠突度过小或无突度,牙龈将会受食物直接撞击而受伤;反之,若牙冠突度过大,牙龈会失去食物对其的按摩作用,可能产生失用性萎缩。
2)牙冠颈1/3的突度,还可起到扩展龈缘的作用,使其紧张而有力。
4.劲内外动脉的鉴别
1)颈内动脉初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继而转至其后内侧。
2)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颈外动脉在颈部发出一系列分支。在颈动脉三角内,颈外动脉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及咽升动脉5个分支。
3)暂时阻断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如无搏动,即可证实被阻断的动脉即颈外动脉,临床上施行颈外动脉结扎的主要危险之一在于误将颈内动脉认为是颈外动脉加以
结扎。误扎后可能引起同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偏瘫,甚至死亡。
5.腮腺咬肌区境界、层次、内容
前界咬肌前缘,后界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为颧弓和外耳道,下以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咽旁间隙,外侧以皮肤为界。在额弓与下颌切迹所围成的半月形的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刺入点的表面标志。从耳屏至咬肌前下角附丽于下颌骨下缘处的连线中点,为下颌孔的体表投影。因而可从下颌骨下缘经下颌支内侧,施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口外法注射。
1.皮肤2.皮下组织3.腮腺咬肌筋膜4.腮腺
(1)面神经从腮腺后内面进入腮腺,由后向前越过上、下行走的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浅面。通常在下颌支的后方,分为颞面干与颈面干。颞面干较粗,行向前上;颈面干较细,沿下颌支后缘并行向下,由两干发出9~12条神经,形成5组分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
(2)颞浅静脉自腮腺前内面穿入腮腺,与上颌静脉合成下颌后静脉。该静脉在腮腺内分前后两支,前支与面静脉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合成颈外静脉。
(3)颈外动脉自甲状软骨上缘平面从颈总动脉分出,上行达下颌后窝,初居腺之深面,继在下颌支中、下1/3交界处进入腮腺(有时经过腮腺深面),分为上颌动脉及颞浅动脉两个终支。纵行组为颞浅动静脉、耳颗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横行组为面神经、上颌动静脉及面横动脉。
(4)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的排列:此处有一排神经血管,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额支。
(5)腮腺浅叶前缘神经血管的排列:此处有一排神经血管,还有腮腺管,从上向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额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6)腮腺浅叶下端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
6.腮腺深叶深面的神经血管:颈内动、静脉和第IX-XII对脑神经。
7.咬肌
6.什么是牙尖交错合,标志是什么
牙尖交错位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者颅骨的位置关系。该位置因牙尖交错牙合而存在,又称为“牙位”或者最大牙尖交错位。
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当不存在牙列拥挤时),正对着上颌唇系带。
2)除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外,每个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触。
3)尖牙关系正常,即: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
4)第一磨
5)前、后牙的覆合覆盖关系正常。
7.上、下颌神经在口腔内的分布。牙关系为中性关系。
8.舌的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
舌的淋巴与颈深上淋巴结的引流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即愈近舌尖而起的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部位愈低;愈近舌根部而起的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部位愈高。
(1)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2)舌前2/3的边缘或外侧淋巴管:一部分至下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淋巴管引流至颈深上淋巴结。
(3)舌中央淋巴管:引流舌中缝两旁的淋巴,经颏舌肌之间下行,然后向左右汇入颈深上淋巴结(多注入颈二腹肌淋巴结及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亦有穿过下颌舌骨肌注入下颌下淋巴结者。靠近正中面的淋巴管,部分交叉至对侧。
(4)舌后1/3的淋巴结:引流至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舌的一般感觉和味觉:1)舌前2/3的一般感觉由舌神经支配,味觉由参与舌神经的鼓索味觉纤维所支配;舌后1/3的一般感觉及味觉由舌咽神经所支配(但舌后1/3的中部则由迷走神经支配)。舌的运动神经为舌下神经,但腭舌肌由迷走神经咽支支配。
9.试说明三种基本颌位,及其之间的关系
(1)在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称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
(2)下颌骨可以从ICP位置再向后下退约1mm,保持牙合接触(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此时髁状突处于关节窝最后位,受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再向后退,此时,下颌可以作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有可重复性。下颌骨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RCP(retrudedcontactposition,RCP)。长正中(longcentric):下颌从RCP下颌向前上移动至ICP,无左右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ICP与RCP之间有1mm的距离,称长正中。
(3)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说话、不吞咽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无牙接触,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posturalposition,MPP),也称休息位或息止颌位(restjawposition)。
息止颌间隙:下颌在息止颌位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即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space),称为息止颌间隙/牙合间隙。该间隙大约2—4mm。及MPP与ICP之间相差2-4mm。
10.面神经及其分支
往期押题内容:牙体牙髓病学冲刺押题考点口腔正畸学冲刺押题考点口腔修复学冲刺押题考点口腔颌面外科学冲刺押题考点整理不易,点击在看呦~你们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本文禁止二传二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