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柳叶刀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强化药物治疗足
TUhjnbcbe - 2021/3/8 17:41:00
多项研究证明,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的效果并不优于单纯的强化药物治疗,本文通过探索症状性颅内狭窄在不同年龄段的患病率,预测因素和预后情况,进一步证实了通过强化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不论年龄大小,其卒中复发风险均较低。(Lancet,.05)

背景: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在白种人群的相关研究较少。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极高,因此,长期以来,临床多采用支架置入术处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然而先前的两项大型试验(SAMMPRIS和VISSIT)显示,颅内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效果并不优于单纯的强化药物治疗组。内科治疗组卒中复发风险低于预期可能与纳入患者年龄低有关(中位年龄60岁),该结论可能被并不适用于大众临床实践。因此,我们以只接受强化内科治疗的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轻度卒中人群队列为基础,研究了症状性颅内狭窄在不同年龄段的患病率,预测因素和预后情况。

方法:牛津血管研究(OXVASC)是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纵向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名英国牛津郡居民的所有急性血管事件。在年3月1日至年3月1日之间(随访至年9月28日),采用多种方法确定了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和轻度缺血性中风患者,包括专门的每日急诊和住院患者筛查。颅内和颈颅动脉成像首选MR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术、经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次之。具体步骤为:在卒中患者转诊或入院后,应尽快由研究医师进行面对面访谈,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和中风危险因素,记录所有患者的详细临床病史,并应尽快上报这些病例;随后研究护士或医师在1、6、12、24、60和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随访,以确定是否复发。

基于此数据库,本研究纳入了所有接受强化药物治疗(未置入支架)且有颅内血管成像数据的患者,评估了各年龄段颅内狭窄(50-99%)的患病率,以及不同狭窄率(50-99%,70-99%)中风风险。

结果:在名符合条件的颅内血管成像患者中,名患者有处症状性或无症状颅内狭窄(50-99%),其中症状性颅内狭窄的患病率从4·9%(70岁以下),增加到了19·6%(90岁以上)。在94例症状性颅内狭窄患者中,有14例(14·9%)在中位随访2·8年(IQR1·5-4·6)再次中风(12例缺血和2例出血)。尽管症状性颅内狭窄的中风风险明显高于无颅内狭窄患者(调整后HR:1·43,95%CI:1·04-1·96),但是症状性颅内狭窄(狭窄率为70-99%)患者发生相同区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百分比小于先前试验的非支架组(1年风险为5·6%vs9·4%[VISSIT];2年风险为5·6%vs14·1%[SAMMPRIS]。

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的基线特征表(P0.05说明某一人口学因素在两组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

基于基线特征表建立的颅内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均有影响

颅内狭窄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无颅内狭窄,无症状颅内狭窄(50-99%),症状性颅内狭窄

生存分析:红线代表无狭窄组,蓝线代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组,由图可以看出,症状性狭窄组的卒中复发风险明显高于无狭窄组

解释:在以白种人为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症状的颅内狭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增加。但是,对有症状的颅内狭窄进行强化药物治疗,其中风复发风险较低,与先前的两项随机对照试验(VISSITSAMMPRIS)一致,进一步支持该试验结果可推广至常规实践。

—THEEND—

更多阅读:

我们搜集了20篇应用MRI-PlaqueView的科研文献

重磅发布!最新最热的颅内专题合辑

MRI-PlaqueView操作流程讲解视频

6幅图告诉你,什么是MR-VPD检查!

漫谈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

梅奥医学中心都用MRI-PlaqueView做科研了,还发了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叶刀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强化药物治疗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