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患者马女士,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不清2小医院就诊。紧急做了头部CT检查,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一步做CTA(CT血管造影),确诊颅内动脉瘤。神经外科“拆弹专家”团队开始组织紧急救援,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家庭经济状况,采用较为合适的微创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方式治疗,在最短时间内安全有效地实施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无明显后遗症,后康复出院。
什么是动脉瘤脑动脉瘤不是真正意义的肿瘤,是大脑动脉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长期血流的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使此处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突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动脉瘤。
脑动脉瘤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脑动脉瘤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破裂,当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饮酒、用力等诱因下,引起血压突然增高,很容易引发破裂。
动脉瘤在未破裂时,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较大的可能会造成压迫症状,如头痛;面部一侧的麻木;眼后痛;视力问题,如复视或视力丧失;语言障碍等。
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昏迷,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因此无异于颅内的“定时炸弹”。但及时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案、娴熟的手术技巧仍能使患者化险为夷。
脑动脉瘤应如何治疗?
动脉瘤一经确诊,应积极采取治疗,其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尽可能尽早手术,这样可使再出血的危险性降低至最低限度,也可减少术后脑血管痉挛伴发脑梗死的危险,以及继发的全身性并发症的危险。
治疗:破裂的动脉瘤:医生用两种方法来治疗。正确的动脉瘤治疗方法取决于动脉瘤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它在大脑中的位置。一种方法叫做外科手术夹闭术,这是一个开放性脑外科手术,医生用金属夹子阻止动脉瘤的血流。另一种叫血管内栓塞。通过血管介入手段将钢丝圈卷送至动脉瘤内,以防止血液通过,最终形成血栓,避免破裂。两种手术方式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式。
医院神经外科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技术成熟,患者预后佳。尤其对于动脉瘤破裂血肿的患者。结合病史及早作出诊断和早期手术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显微技术处理动脉瘤和清除血肿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病残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存生活质量。
王亮医院(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医院,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赵元立教授,并作为带医院-北京大学国际神经外科病区完成手术余台,期间医院神经解剖教研室工作并组织多次解剖培训及血管吻合培训。于.1-.8师从佟小光医院进行颅脑解剖培训,并于.9-.8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进行访问学习,师从Dr.Michael.Lawton进行临床手术观摩学习。主持天津市课题1项,滨海新区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荣获年度天津市赵以成优秀神经外科青年医师三等奖。医院组织的全球血管吻合比赛获得优秀奖,多次参加全国精益求精青年手术比赛。目前可独立完成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烟雾病搭桥手术、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颅脑肿瘤切除术、内镜垂体瘤切除术、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各种急诊脑出血及外伤开颅或内镜微创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手术等。通讯员
崔小鹏
文案
崔小鹏
编辑
卢顺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视频来源:YouTube-MEDICALMEDIA,NucleusMedicalMedia.AllRightsReserved)
问
动脉瘤是如何形成的?
心脏通过颈部血管将血液输送到脑部,这些动脉血管将会形成更小的分支动脉,把血液带到脑细胞,这些细小动脉互相连接形成Willis环。有的时候,疾病、损伤或者先天缺陷可以导致Willis环的动脉壁出现薄弱点(weakspot),这些薄弱点通常在动脉分叉部形成,流经动脉的血液造成的压力会进一步冲击薄弱点,持续的血液冲击会导致薄弱点膨胀并形成一个球体,我们称之为脑动脉瘤。动脉瘤最常见的类型是“囊状”或者“浆果样”动脉瘤。问
动脉瘤会造成什么后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瘤可能会生长并压迫附近的脑组织或者神经,血液可能会从动脉瘤里破溃流出。如果瘤壁变得太薄,动脉瘤就会破裂,高压血流就会喷射到大脑周围。血液会压迫大脑,导致脑细胞受损,溢出的血液中的化学物质会刺激其他动脉,导致血管痉挛、变窄。结果就是大脑会肿胀,形成严重的脑损伤。脑动脉瘤破裂的常见症状包括:突发的剧烈头痛,有时也称之为闪电样头痛;视力问题,例如复视或者视物模糊;恶心或者呕吐;颈部僵直或者疼痛;还有意识障碍。未破裂的动脉瘤可能不会引发症状,但是较大的和破裂的动脉瘤可能会导致眼睛附近的疼痛或者头痛、复视或者视力模糊、眼睑下垂、脸部一侧出现麻木或者无力。问
患有动脉瘤应该怎么办?
脑动脉瘤破裂是一种紧急医疗状况,如果你有症状,请立即就医。如果患有脑动脉瘤破裂疾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夹闭或者血管介入栓塞两种方法。在夹闭手术当中,外科医生会打开颅骨,显露动脉瘤,并将一个小小的金属夹放在连接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瘤颈上,动脉瘤夹会阻止血液流入动脉瘤。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当中,医生会将根导管插入腹股沟处的大动脉当中,通过X线动态视图,医生将在动脉里推送导管,直到它到达动脉瘤。通过导管,主治医生将一根或者多根柔软的弹簧圈盘绕在动脉瘤当中,使动脉瘤内形成血块,这样就能把动脉瘤和它的载瘤动脉隔离开来。如果患有未破裂的动脉瘤,医生同样可能会建议手术夹闭或者介入栓塞治疗。但如果动脉瘤很小,没有引起头痛或者其他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这些手术。专家介绍
霍峻峰,神经外科专业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师从国内著名神外专家游潮教授、刘献志教授和孙炜教授。现任河南省康复医学会颅脑损伤康复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行为医学学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脊柱脊髓委员会委员。
熟练独立开展神经系统血管、肿瘤、外伤等疾病的手术治疗。尤其对于复杂颅底肿瘤的显微外科切除,神外微创手术、神经内镜应用等方面,掌握了熟练的技术并具有丰富的经验。参与创立“钻头孔微创入路(Burrholeminimalinvasiveapproach)”,并利用该微创技术顺利完成三叉神经、面神经微血管减压,脑室肿瘤切除,脑深部胶质瘤切除,和海绵状血管瘤瘤切除术等多种手术。在年度“精艺求菁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全国大赛”中作为河南唯一入选选手获得区域优胜奖。年度“神经外科手术大赛精准夹闭-第5季”成都站比赛获得优胜奖。年度“神经外科手术大赛精准夹闭-第6季”郑州站比赛获得优胜奖。发表SCI文章5篇,以及多篇专业文章。参与编写《高血压性脑干出血外科治疗》。霍峻峰副主任医师已入驻脑医咨询平台,快去向他咨询提问吧!
长按并识别
高考过后,广东佛山的19岁女孩小梁收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料,7月25日晨起后,小梁突发头晕,随之而来的是剧烈的恶心和呕吐……医院检查,发现小梁患有小脑肿瘤合并出血,且不能排除恶性肿瘤。就在小梁父母心灰意冷的时候,通过多方打听慕名来到我院,经检查小梁的小脑病变被诊断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合并出血,而并非小脑肿瘤。确定治疗方案后,神经外科副主任石忠松教授成功为小梁实施了开颅手术,切除了小脑病变。术后小梁完全康复,并如愿步入“象牙塔”。
血管畸形并非小脑肿瘤,手术切除是最优方案一直以来,小梁有一个“*人梦”,还有一个“大学梦”。但是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没多久,小梁就病倒了,被告知可能脑部患上了恶性肿瘤。这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给这个原本幸福和谐的家庭沉重一击。
在8月1日建*节这天,小梁坐着轮椅,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石忠松教授接诊后,为她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查阅了外院的影像学资料,最后综合分析考虑,并非是外院所诊断的肿瘤合并出血,而是小脑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可能性大。重点是小脑病变存在再次出血的可能,有发生枕骨大孔疝至呼吸和心跳骤停的风险!为尽快明确诊断,石忠松教授第一时间安排收治小梁住院进行相关检查。
通过头颅核磁共振的磁敏感加权成像,结合脑血管造影,最终小梁的小脑病变被诊断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是血管畸形而非小脑肿瘤,这给小梁及家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针对小梁的病情,神经外科进行了全科病例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小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合并出血,占位效应明显,开颅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并清除血肿是最优的治疗方案。
术中超声精准定位,显微手术全切除病变正值花样年华的小梁,是全家人的“心头肉”。小梁医院,相信专家。与家属全面沟通后,石忠松教授主刀实施手术。
8月12日,石忠松教授为小梁实施了开颅手术,术中超声精准定位病灶,结合术前头颅核磁共振的磁敏感和弥散张量成像,明确病灶边界并避开重要神经纤维束,确保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同时避免术后出现小脑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
手术彻底切除了病变,同时清除了血肿,特别是术前脑血管造影提示与病灶关联的深部粗大静脉获得完整保留,有效避免了术后再出血,手术顺利完成。
头颅核磁共振术前(左图)和术后(右图)检查,证实小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完全切除,病灶周围脑组织保护良好
术后,经过神经外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小梁的头晕症状一天天改善,可以下床行走,手术切口也愈合良好,再没有出现过恶心呕吐,也未遗留任何神经功能障碍。
术后复查了头颅核磁共振,证实小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已完整切除,小脑重要神经纤维束保护良好,小梁完全康复出院。现在,小梁即将步入“象牙塔”,开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未来,她将朝着“成为一名解放*战士”这一目标去努力奋斗。
?专家提醒:脑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石忠松教授介绍,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又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而非颅内肿瘤,其为脑内众多薄壁扩张血管组成的异常血管团,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颅内出血、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等。
石忠松教授表示,没有症状的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可以选择随访观察,合并脑出血或者症状明显的病变需要积极手术治疗,手术全切除病变和保护关联的脑静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目前,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发病机制不清楚,缺乏精准靶向的治疗药物。年,我院神经外科石忠松教授连同国内同行专家,积极筹备成立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神经科学技术转化专业委员会,并当选为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未来,石忠松教授团队将致力于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发病机制和相关临床研究,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专家简介石忠松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我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擅长脑血管病、颅脑肿瘤、颅脑损伤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脊髓血管畸形、急性脑梗塞、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脑出血等脑血管病的微创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现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神经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脑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学科组终审专家。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在脑血管病领域国际主流英文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主编出版英文著作1部,创新成果被国际脑血管病临床治疗指南采用。
责编:张阳
初审:刘文琴
审核:林伟吟
审核发布:欧阳霞
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定期更新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