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尚不清楚豆纹动脉(LSA)动脉瘤的病因和最佳治疗方式。该研究旨在系统回顾LSA动脉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报道如下。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豆纹动脉(LSA)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ICH)、脑室内出血(IVH)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目前尚不清楚LSA动脉瘤的病因和最佳治疗方式。该研究旨在系统回顾LSA动脉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报道如下。研究结果
该分析共纳入71项研究,包括例LSA动脉瘤(表1)。表1.LSA动脉瘤特点人口学特征
LSA动脉瘤男性54例(49%),女性56例(51%);年龄2个月~83岁,平均年龄44.5岁。25%合并高血压病,17%合并烟雾病,6%合并动静脉畸形。此外,27例(26%)患者发现额外动脉瘤,数量为1~8个,中位数为2个。其中,5例患者额外动脉瘤位于LSA区域,3例患者位于后循环,12例患者位于大脑中动脉区域,13例患者位于动脉环。另外,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中有11例合并高血压病(40.7%),3例合并烟雾病(11.1%),1例合并动静脉畸形(3.7%),1例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血管炎(3.7%)。LSA动脉瘤特点
LSA动脉瘤大小1~19mm,平均大小3.88mm。62例(55%)位于右侧LSA,43例(38%)位于左侧LSA,1例为双侧。67例LSA动脉瘤描述了具体位置,其中47例(70%)位于LSA远端,20例(30%)位于LSA近端。临床表现
例患者中例描述了动脉瘤破裂与否,85例(78%)为破裂动脉瘤,24例(22%)为未破裂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
7例(28%)因不同部位动脉瘤破裂或血栓动脉瘤而被发现未破裂LSA动脉瘤。7例(28%)因烟雾病、脑肿瘤或动静脉畸形随访时被发现,提示LSA动脉瘤与其它血管畸变关系密切。此外,2例(7%)因颅内动脉瘤家族史被发现。4例(15%)因震颤、共济失调、头痛和三叉神经痛等被发现。可见,未破裂LSA动脉瘤通常无明显症状。破裂动脉瘤
85例LSA动脉瘤破裂,40例(47%)ICH,34例(40%)IVH和32例(38%)SAH,其中一些病例表现为多发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47%),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例如偏瘫和/或构音障碍(33%),精神状态改变(31%),呕吐(20%),颈强直(6%)和癫痫发作(2%)。破裂动脉瘤临床表现根据LSA的部位不同,远端动脉瘤与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更大(p=0.)。远端动脉瘤更多表现为ICH或IVH,近端动脉瘤更多表现为SAH。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是LSA动脉瘤的重要诊断依据。通常CT(86.2%)作为首选检查方式,用于脑卒中(即重度头痛、精神状态改变和/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LSA动脉瘤破裂或颅内多发动脉瘤合并未破裂LSA动脉瘤患者筛查。第二个常用检查MRI(9.6%)多用于无症状患者。血管造影检查是明确LSA动脉瘤的金标准。治疗
53例(48.2%)手术治疗,33例(30.0%)保守治疗,23例(20.9%)血管内治疗,1例(1%)放射外科治疗。破裂与未破裂LSA动脉瘤治疗见图1。根据不同疗法,破裂与未破裂LS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见表2和表3。图1.破裂与未破裂LSA动脉瘤的治疗方式表2.根据不同疗法,未破裂LS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表3.根据不同疗法,破裂LS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53例,其中42例(81%)为破裂动脉瘤。27例报告了手术入路,最常见的是经侧裂入路(48.1%),其次是经皮层入路(25.9%)。其它有半球间经胼胝体入路(11%),经脑沟/脑室入路(3.7%),对侧经胼胝体入路(3.7%),以及内镜联合显微镜下经侧脑室前角入路(3.7%)。另一方面,处理远端动脉瘤时,可导航下经皮层脑室穿刺或3D无框架导航下经皮层夹闭动脉瘤。17例报告了动脉瘤闭塞情况,其中14例(82%)完全闭塞,3例(18%)部分闭塞。9例报告了夹闭后LSA通畅情况,其中6例(67%)残余LSA通畅。25例报告了患者预后,其中19例(76%)神经功能恢复,5例(20%)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1例(4%)死亡。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23例,其中12例(52%)为破裂动脉瘤。最常用的是NBCA栓塞治疗8例(35%);其次是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22%);血流导向装置治疗4例(17%)。其它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4.5%),IBCA治疗1例(4.5%),Onyx18治疗2例(9%),Histocryl治疗1例(4.5%)和球囊辅助栓塞1例(4.5%)。13例报告了术后动脉瘤残留情况,其中12例(92.3%)完全闭塞。1例动脉瘤复发。术后5例(62.5%)神经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3例(37.5%)无明显改变。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33例,其中28例(84.9%)为破裂动脉瘤。10例症状自发缓解,3例需要积极医学干预(例如脑室腹腔分流、脑室外引流或长期住院),2例给予药物治疗。18例报告了患者预后:10例(55%)神经功能有所恢复,3例(16.6%)病情稳定,2例(11%)神经功能加重,3例(16.6%)死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伽马刀治疗一例既往体健22岁女性患者,因远端LSA区域动脉瘤破裂出现ICH。保守治疗3周后,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在动脉瘤的边缘给予20Gy照射。动脉瘤闭塞,患者完全康复。患者预后
50例报告了患者预后,其中66%部分或完全恢复,22%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变,4%神经功能加重,8%患者死亡。死亡率
4例患者死亡,均为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建议行手术治疗,但家属拒绝。1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1例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在就诊第14天死亡。研究结论
LSA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动脉瘤破裂导致颅内出血,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待阐明。该研究结果表明LSA动脉瘤破裂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小,而LSA远端动脉瘤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大。LSA动脉瘤最佳治疗方式尚未阐明,通常神经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自行恢复,这与治疗无关。因而保守治疗、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眼瞅着,过完十五
春节就真的结束了
过年期间
小姐姐们聊的最热门话题就是
“长胖啦!体重超标啦!准备减肥啦!”
每逢春节胖三斤
在各类美食的诱惑下
你是不是一不小心
也变成了小月半呢?
在教你如何减肥之前,小编先让你看看肥胖的危害。肥胖有这么多危害,是不是想迫不及待的甩掉身上的肉肉啊。州小医家营养科专家这就为小姐姐们安排:科学合理的节后饮食调整
1.定时定量:
建议节后恢复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保持七八分饱的进食方式,分散胃的消化吸收压力,让肠胃慢慢恢复以前的容量。
2.均衡饮食
蛋奶鱼肉要适量:每天1个鸡蛋,1盒牛奶,1掌的瘦肉,1掌的鱼类。
膳食纤维摄入需合理:建议每天摄入蔬菜g,深色蔬菜为主。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如绿叶蔬菜、粗杂粮等)在人体肠道内会吸水膨胀,能够增强饱腹感,也有助于排便。
3.清淡饮食
建议:拒绝肥肉和荤油;多吃禽、畜、鱼肉,适量摄入畜肉及动物内脏。烹调方法以蒸、烩、煮、拌为主,少用油煎、油炸。
4.保证饮水
建议:多喝白开水或茶水(每天饮水1ml-ml)能够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减轻肉类食物对肠胃的负担。多喝红茶或绿茶能清除胃肠道的油腻。金银花、菊花泡水喝,不但清香可口,还能去火生津。
5.适量运动
建议:适量参加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坚持基本的有氧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跳绳、瑜伽、动感单车等)累计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步,并减少久坐。
划重点
如何恢复往日“苗条”的减肥小贴士
1.减慢吃饭的速度
吃饭减慢可以降低体重增加的风险,还会增加餐后满足感等。
怎么减慢速度呢?最简单的方法,数咀嚼次数,每吃一口,心里默数,咀嚼40口再吞下,可以减少11.9%的进餐量,对减肥非常有帮助。
2.改变进餐顺序
先吃体积大的,再吃体积小的;先吃液体,再吃固体;先吃低热量,再吃高热量。比如,蔬菜,体积大热量低,先吃,汤放在餐前喝,肉放后吃。
3.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如燕麦、绿叶蔬菜、低糖水果等,可以减缓食物在胃里面的排空速度,从而增强饱腹感。
4.餐前吃少量坚果
除了在餐前喝一碗汤水之外,可以吃少量的坚果,比如12个大杏仁或者20粒花生,可以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从而通过影响迷走神经感觉传入纤维调控食物的摄入量,降低食欲。
5.在外吃饭准备一碗水
白领工作日无法在家吃饭,经常在单位食堂吃或者点外卖,这些地方的餐品都比较油腻,请准备一碗水,把荤菜以及一些油腻的蔬菜都涮一下再吃。
有了合理的步骤,
还要尽量在生活中形成一些好习惯,
尽可能避免坚持不住的情况发生。
最后,营养师还是要送给大家一句话:
减肥这事,急不得!别乱吃减肥产品!
如果您需要科学减重,医院临床营养科门诊咨询。营养减重门诊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14:00-17:0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END)
撰文/审核:荣翠凤
编辑:坚利珍
编辑:向蓉蓉
监制:周玲
监审:丁美玲
医院订阅号
科普、专家、院内实时资讯
医院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4种类型,临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30-50岁,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5~1:7。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胀痛、厌食、*疸等,瘤内血栓形成或出血可导致急性腹痛,如果瘤体自发破裂或外力撞击可导致急性腹腔内出血,个别巨大血管瘤还可能由于广泛血栓的形成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会危及生命。01
肝血管瘤需要治疗吗?
肿瘤直径<5cm又无症状者,仅需临床观察;
肝血管瘤≥5cm,生长迅速、伴有明显症状或发生并发症者;
瘤体位于肝包膜下(尤其肝右前叶)有潜在破裂出血可能者,紧邻肝门、下腔静脉及肝实质内主肝静脉等特殊部位的肝血管瘤,以及不能排除肝癌的患者;
少数肿瘤直径<5cm,但有临床症状,患者思想负担重者亦可考虑作相应的治疗。
02
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临床应用治疗肝血管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超声引导下瘤内硬化剂注射治疗等等。03
超声引导下肝血管瘤内硬化剂注射治疗的优势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硬化剂注射治疗肝血管瘤方法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并容易为患者及家属所接受,特别对于巨大瘤体的患者避免了手术切除的高风险,为肝血管瘤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04
超声引导下肝血管瘤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的操作过程
超声引导下肝血管瘤内平阳霉素注射术只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在实时动态的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穿刺入血管瘤体内,精准地将药物多点、多面、多次地注射入瘤体内,手术结束后,拔出穿刺针,患者身上仅留有一个到数个针眼,局部消*,纱布覆盖即可。手术的全过程,患者都是清醒的,可以与医生沟通。治疗过程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总结一下,超声引导下肝血管瘤内硬化剂注射治疗的优点就是:治疗定位精准,创伤小
对肝功能几乎没有影响
无辐射、风险低、住院天数短,术后恢复快
来源:医院
编辑:顾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