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浮针穴位埋线治疗高血压
TUhjnbcbe - 2021/4/14 20:24:00

浮针穴位埋线是一种“速效、长效、特效的新针灸”

浮针穴位埋线是根据针灸学理论,通过针具和可吸收外科手术缝线在穴位内产生刺激经络、平衡阴阳、调整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中西药物治不愈但中医针灸疗效较好的、又需要长期针灸的一些慢性病、疑难病症,往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每次浮针埋线相当于针灸多次的功效,具有“速效、长效、特效”的优势。

浮针穴位埋线疗法是以传统针灸、现代浮针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把浮针的松解和穴位埋线结合起来,把交感神经节刺激术的一些相关理论和做法结合起来,在浮针松解局部筋膜之后、把新型的高分子聚合PGLA外科缝线埋入,借助PGLA等线体对穴位的长期刺激替代每日的针灸刺激,实现快速见效、长期留针的效应,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一种创新疗法。

针对目前谢医生工作中常见的“原发性高血压(轻、中度)、慢性咳喘、慢性荨麻疹、体虚易感”等4个针灸确实有优势、需要长期治疗、但患者却难以坚持治疗的病种,谢医生现开展“浮针穴位埋线疗法”,每15天治疗一次,3—6次一疗程,争取达到“速效、长效、特效”的预期。

时间:每周二晚集中治疗(前期试治不收费),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咨询、预约。

简单认识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动脉血压升高的慢性病,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约90–95%的病例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心肌梗塞(心梗)、心衰竭、动脉瘤(如主动脉瘤)及外周动脉疾病等重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慢性肾病的起因之一。即使轻度的动脉血压升高也能缩短期待寿命。改变饮食及生活方式,可以改善血压并减少相关的健康风险。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高血压仅是其症状之一。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可具有其自身特点,如主动脉缩窄所致的高血压可仅限于上肢;嗜铬细胞瘤引起的血压增高呈阵发性。

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对血压~/85~89mmHg正常高值阶段、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者应进行重点干预,定期健康体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高血压患者,应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尤其注意清晨血压的管理,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并举),减缓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目前国内高血压的诊断采用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

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正常高值~80~89高血压≥≥级高血压(轻度)~~级高血压(中度)~~级高血压(重度)≥≥单纯收缩期高血压≥90

穴位埋线治疗高血压

以下资料引用来自智象医疗,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注:“浮针穴位埋线”与通常所说的“穴位埋线”、“中医埋线”的区别主要是增加了浮针技术的运用。

穴位埋线疗法是传统针刺疗法的延伸,是一种集粗针(特制的)透穴、放血、埋线、组织疗法于一体的复合性经络治疗方法,是用特制的针将医用可降解生物线体埋入穴位,通过可降解生物线体这种异物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线代针的埋线疗法

该疗法“以线代针”,原理是通过迪棕糸胶原蛋白线或者是靓紫丝线等线体的缓慢软化分解,对穴位产滋长期持续刺激,进步穴位的兴奋性与传导性,人的每一条经脉都分属于某一脏腑,当某个内脏有病变或内脏之间关系失调,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呈现经脉气血不足,都可以通过经脉反映到面部来,因此通过穴位埋线疗法在穴位上产生多种刺激效应,以达到疏通经络,平衡性能,降低血压的目标。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穴位埋线具有对中枢、外周神经及递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外周血管阻碍等的综合调节功能,从而发挥降压作用。治疗时,背部埋线病人取俯伏坐位,四肢采用仰卧位。用智象一次性埋线针将迪棕糸胶原蛋白线埋置在穴位内,每周一次。

例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28~86岁;病程1个月~20年;血压20~34/12~19kpa;中医辨证属肝阳偏盛者66例(Ⅰ期),肝肾阴虚者39例(Ⅱ期),阴阳两虚者15例(Ⅲ期)。

治疗方法

取双侧血压点(在六七颈椎棘突之间,旁开2寸)、心俞、肝俞、肾俞为主穴。头晕者加百会;前头痛者加太阳、印堂;后头痛者加风池;胸闷、心悸、气短者加内关。充分暴露埋线所需穴位,常规消*后用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以医用埋线针,将迪棕糸胶原蛋白线送入穴位,并注意勿使线头露于皮肤外,以免感染。埋线后将酒精棉球放于针眼上,并用胶布固定,以防止出血及感染,48小时后揭掉胶布。嘱患者1周内不要洗澡。一般1个月埋线1次,病情较重者20天埋线1次,5次为1个疗程。瘦人对迪棕糸胶原蛋白线吸收较慢,待病情稳定后,可40~50天埋线1次。一般治疗1~3个疗程。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压完全恢复正常,1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及血压均有改善;好转:症状或血压单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血压无改变或恶化。本组例中,痊愈64例(其中肝阳偏盛者52例,肝肾阴虚者12例);显效41例(其中肝阳偏盛者14例,肝肾阴虚者27例);好转13例(均为阴阳两虚者);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4%。

典型病例

袁某,男性,47岁,1年2月5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数年,经常服药维持,但头晕、头痛、心悸、失眠、多梦、无力等症状频繁发作。诊见血压24/14kpa,脉细弦数,舌质红,少苔。诊为高血压(肝肾阴虚型),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取穴血压点(双)、心俞(双)、肝俞(双)、肾俞(双)。埋线1次后血压降至18/12kpa,埋线2次后血压降至16/10kpa,诸症消失,后又埋线4次,随访至今血压稳定。

体会

临床观察说明本法治疗高血压病,以初期患者效果较好,一般不用服其它降压药物即可治愈;中晚期高血压患者则应结合药物治疗方可控制。治疗期及愈后都应注意饮食及日常生活规律,宜多吃素菜,低盐,低脂,戒烟酒等。若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环境中,或长期睡眠不足均不利于血压恢复正常。治愈后为巩固疗效,应鼓励患者加强体育锻炼,杜绝不利于血压恢复的因素。中医认为本病属肝阳偏盛,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西医则认为本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全身性慢性血管性疾病,易造成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本着上述理论,我们选用血压点、心俞来控制血管痉挛;肝俞平熄肝风;肾俞纠正肾虚及利尿降压。埋线疗法是将迪棕糸胶原蛋白线固定在穴位里,以起到长时间刺激穴位的目的,通过穴位刺激,使阴阳平衡,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得以恢复,周身动脉血管痉挛得以解除,则血压自然平稳。治疗中应注意背部穴位不能直刺或深刺,以免刺伤内脏。一般埋线2日内可出现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周身不适,疲乏无力或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均属正常反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浮针穴位埋线治疗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