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表明使用Leo+Baby编织微型支架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或复发脑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摘自文章章节
01
研究背景
研究证明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低于外科夹闭手术,然而相当多动脉瘤的治疗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尤其是非常小、宽颈、位于分叉部或远端动脉瘤。如果单纯栓塞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不可行,那么使用新一代编织微型支架(Braidedmicrostent,BMS)辅助栓塞可能是治疗上述动脉瘤的一种选择。编织设计有助于防止弹簧圈脱位,并假定具有类似血流导向支架的血流调节作用。自由移动的支架编织丝使得这些支架具有良好的顺应性,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血管解剖。此外,其设计有助于进入小血管和远端血管。目前使用的此类装置包括Leo+Baby(Balt,Montmorency,France)和Lvisjr.(MicroVention,Tustin,CA,USA)。既往文献很少记录这些装置的使用数据,因此,来自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神经放射科的HannesLuecking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报道了使用Leo+Baby(Balt,Montmorency,France)编织微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81例动脉瘤患者的结果,相关结果发表在年5月的《ClinNeuroradiol》上。02
研究方法
研究者纳入了自年4月以来在其中心接受Leo+Baby治疗且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随访至少6个月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了动脉瘤闭塞程度(根据改良Raymond-Roy分级modifiedRaymond-Royclassification,MRRC,1级完全闭塞,2级瘤颈显影,3a级瘤体显影但未达瘤壁,3b级瘤体显影并达瘤壁)、成功释放、支架通畅率以及手术相关致残率和死亡率等相关数据。03
研究结果
结果提示,共纳入81例患者,平均瘤顶-瘤颈比为1.06±0.22,表明仅选择宽颈动脉瘤以证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合理性。纳入研究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动脉瘤解剖结构详细信息见表1。表1.纳入研究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动脉瘤解剖结构在所有病例中,Leo+Baby释放均成功,80例使用弹簧圈。在1个病例中,使用了2枚支架,未进行额外的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结果1级51.9%、2级11.1%、3a级24.7%和3b级12.3%。表2总结了手术和随访结果。从治疗到6个月随访时的闭塞率变化(绝对数)见图1。图1.从治疗到6个月随访时的闭塞率变化(绝对数)6个月后的闭塞率为1级78.9%、2级3.9%、3a级6.6%和3b级10.5%。手术相关致残率:1例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成功用替罗非班治疗和1例4个月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引起的一过性轻偏瘫。有1例与弹簧圈相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所导致的住院时间延长。未观察到手术相关死亡病例。表2.手术过程中和随访6个月后的闭塞率和不良事件04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使用Leo+Baby编织微型支架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或复发脑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6个月时具有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6个月内进行性动脉瘤闭塞的比例较高且无复发病例,提示Leo+Baby编织微型支架具有相当大的血流调节作用。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Xiaoye博士
同济医院
审校
陈骅副主任医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Leobaby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单中心报道LEO支架的血流导向效果:不仅能够闭塞动脉瘤,还能对分支和穿支血管进行血流重塑SilkVistaBaby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分析版权声明
神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