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JVS一项关于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支架植入术
TUhjnbcbe - 2021/8/5 15:34:00

长段病变和严重钙化增加了支架断裂的可能性,具有这种病变特征的患者需要更密切的随访,以预防支架断裂。

——摘自文章章节

背景和目的

锁骨下动脉狭窄(SAS)是一种常见的颅外血管阻塞性疾病,它可引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液透析通路功能障碍、上肢动脉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SAS的重要治疗方式,但关于其临床疗效报道相对较少,目前尚缺乏对SAS支架植入疗效的全面数据报道。来自匈牙利塞梅尔维斯大学心血管中心的EditDósa教授回顾性分析了例锁骨下动脉(SA)起始段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SA起始段狭窄支架植入的再狭窄率、支架断裂率及其预测因素,并评估支架断裂(SF)对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JVascSurg上。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年至年间行支架植入治疗的例(女性65例,中位年龄58.3)SA起始段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一般特征、病变特点和支架使用情况,采用X线透视监测支架断裂情况,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的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血管通畅率,Log-rank检验比较SF组和nSF组的生存曲线差异,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SF的独立预测因子,并进一步验证SF与ISR的相关性。SF被划分为I型(单支柱断裂)、II型(多支柱断裂,无支架变形)、III型(多支柱断裂伴支架变形)、IV型(支架完全断裂、无间隙)、V型(支架完全断裂、有间隙)。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植入枚支架,其中83.3%为球扩支架,16.7%为自膨式支架。中位随访时间73.8个月(35.6-.2个月)。38例(35.2%)患者出现SF(I型13例;II型12例;III型6例;IV型4例;V型3例)。SF组与nSF组相比,血管一期通畅率明显降低(P<0.),SF组的管腔丢失在12-18个月间最为显著。18例(16.7%)患者出现明显的ISR,其中12例(11.1%)患者接受血管内再干预,SF组的再干预率明显高于nSF组(n=8[21.1]%vsn=4[5.7%];P=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长度大于20mm(OR,3.3;95%CI,1.3-8.4;P0.)和严重钙化(OR,4.7;95%CI,1.7-12.7;P0.)是SF的显著独立预测因子,在控制长病变和严重钙化因素后,SF与ISR之间无显著相关性(OR,1.8;95%CI,0.6-5.8;P=0.)。

表1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治疗指征

表2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和用药方案

表3患者的病变特点表4患者的支架特征

表5支架断裂的预测因素

图1患者血管一期通畅率生存曲线

图2两组患者一期血管通畅率比较

研究结论

SA起始段支架植入具有较高的支架断裂率,尤其是长度大于20mm或严重钙化的病变在支架植入后的前2年内更容易发生SF。

一点评述

SA起始段狭窄可导致脑血流经Willis动脉环,再经同侧椎动脉“虹吸”作用,使部分脑血流逆行灌入患侧上肢,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患侧上肢缺血。腔内治疗目的就是为了开通狭窄闭塞段,恢复椎动脉的正向血流,消除后循环缺血以及改善患侧上肢缺血症状,但由于锁骨下动脉自身解剖条件复杂,对支架的柔顺性、径向支撑力及释放的准确性均有较高的要求。该项研究对SA起始段狭窄支架植入的疗效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指出,SA起始段支架植入具有较高的支架断裂率,并对血管通畅率造成一定影响,而长段病变和严重钙化是SF的显著预测因素。其研究结果有利于我们在临床中筛选出SF高风险患者,针对患者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架,并对此类患者进行密切随访,以预防支架的断裂。

本文由安乾医师审校及组稿牛晓阳博士编译

彩蛋时刻

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JVS一项关于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支架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