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这样的话人体内的肾上腺素就会分泌增多,如果是上腺素分泌增多的话,会导致体内的血管出现收缩的情况,进而出现血压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所以,在寒露过后,一定要很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尤其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可以每天做做血管操,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坚持测量血压。这样的话能够很好的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和及时的做出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是及时治疗,仍可有五成以上的心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前茅。那么,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危险因素?如何预防?治疗手段主要有哪些?三氧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怎样?
一、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等。其危险因素主要有: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比高。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6、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7、其他
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增长、性别(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种族、遗传等都是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无病防病发生;二级预防是为了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及减轻致残率,即患病后防止再发病。
1、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秋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抗栓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
2、患者晨练应注意的问题
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秋季应该注意。
3、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预后。控制饮食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戒烟少酒,劳逸结合;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g。
4、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5、控制血压和血脂是关键
(1)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制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可下降9成。
(2)血脂控制: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血脂控制是服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6、进补要适度
我国民间素有秋季进补的习惯,秋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秋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1、心脑血管疾病的一般治疗
(1)保持心态平衡
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2)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秋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3)控制危险因素
控血压,服用调脂药物,控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异常代谢状态,戒烟。
(4)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预防并发症。
(5)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平稳后,从简单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2、心脑血管疾病的三氧疗法!
三氧大自血疗法又叫臭氧自体血疗法,是一种通过在自体血中注入臭氧,然后通过静脉回输等方式将臭氧导入人体,充分发挥臭氧的医学作用,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臭氧可以增加血液流动性,氧化粘附在血管壁上的脂类垃圾,使其被血液带走,激活氧化血红蛋白的结合程度,有利于氧从血液中向组织的释放;产生各种生物酶,有利于人体自由基的清除,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力的目的。它能帮助患者进行免疫调节、消炎、杀菌、局部增氧等功能,对治疗缺血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失调等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助挂号
可扫码进入小程序
自助预约名老中医挂号,方便又省心!
专家推荐
陈光宪,名老中医,年出生于四川资中县五代中医世家,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川北医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获得中西医双文凭。年于中国最高中医学府上海中医药大学深造进修一年,师从上海著名老中医刘仲琪教授,著名中医肝胆病专家张志秋教授,脾胃病专家*秉良教授,神志病专家胡建华教授,传承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疗效卓著的临床经验。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养生保健研究40余年,数十年来师从中国第一流的中医专家,如关幼波、焦树德、廖家桢、陈可冀、沈自尹、张家庆、陈文伯、陈炯云、柴松岩、吕仁和等十余位国医大师,受益匪浅。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广州、江西、陕西、山西、我国香港、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业绩已载入《世界名医大全》《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医药名人》《中国优秀专家人才事略大典》《跨世纪人才大典》《世界名中医》《上医新传》等大型典籍。
主要擅长:
通过40余年的勤奋学习和不断钻研中医治疗疾病,总结了一套完善独特的“医养结合理论体系”,独创“中医立体养生”并身体力行大力推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突出中医药及民间医药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向调整和控制,对治疗肺病,肝病,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哮喘,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皮肤病,中风偏瘫,风湿,类风湿,不明原因疼痛等各种疑难杂症有独特的疗效。
相关阅读
●如何自测免疫力?您在破坏免疫力吗?如何提高免疫力?
●什么是脑血管病?有那些征兆?病因何在?如何预防?
●中秋有哪些传说与习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中医智慧?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