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剑平教授
博士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陕西省级课题三项,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相关的工作,能够同时完成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的介入和手术治疗等。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
陕西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8期
当医生年头久了,常有一个问题:能记住片子记不住人,尤其是不管床之后。所以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半天,就是对不上号,再一看片子,所有东西就都回忆起来了。应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也许不学医的人会认为医生没有人文精神,重病不重人,事实上根本和这没有关系。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每天面对很多陌生的患者,简短的交流中,我们的注意力更多放到怎么处理疾病上,如果后期没有进一步的沟通,很难记得住。当然,一定有很多人让我们记忆尤深,即使多年过去我们还能把曾经的过往清楚复述出来,除了自己的熟人和一些开创性的病例之外,这样被记住是大多因为难度和不顺。真正操心了,关心了,在记忆里是抹不去的。所以年轻医生中间有一个共识,有时候经常被教授惦记着病例不一定是好事,当然啦,这都没有科学道理。
今天讲述的病例就是让我很难忘记的,很多细节,包括她的名字就在嘴边。这是一位31岁的孕妇,孕37周,之所以找到我是因为我在妇产科的同学,也是他的患者,突发头痛,程度严重,行头颅CT检查发现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状态还好,除了头痛外,几乎没有其它异常。
头颅CT提示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颞极具有小血肿。
诊疗计划制定的过程很快,和同学两个人几乎瞬间敲定。孩子已经足够月份,妈妈状态也很好,所以两个都好好保住,所有治疗的前提就是确保孩子和妈妈受到的伤害最低,因而计划连夜急诊手术:首先在大手术室由妇产科的同事剖腹产,然后直接转入导管室进行造影,可能情况栓塞动脉瘤,如果需要开刀直接复合手术进行。
信任是良好沟通的最佳前提,家里基本没有质疑,同意手术方案。一切快速有序进行。
剖腹产手术速度很快,孩子一切正常,直接送去新生儿科,第一个任务顺利完成。妈妈术后直接进入导管室,DSA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对侧动脉瘤,居然是血泡样动脉瘤,这是没有想到的。
血泡样动脉瘤是目前临床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血管壁缺乏正常的组织结构,单纯手术夹闭几乎不能进行,需要更复杂的方法,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开刀治疗的风险非常高。常规介入方法(弹簧圈或支架+弹簧圈)复发率和再出血率也非常高,最终解决问题可能需要对血管进行修复,如多支架、血流导向装置或覆膜支架。而支架的使用需要大量的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担心复发,常需要术后早期进行影像复查。
回到这个妈妈具体状况上,刚刚做完剖腹产,伤口都是新鲜的,如果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大出血,但是应用支架而不用药物,一旦血栓形成也是致命的。好在动脉瘤相对还算比较大,具有一定空间,可以考虑姑息性栓塞动脉瘤,待到过了急性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时候,在应用支架。
权衡利弊,照此进行。
DSA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对侧囊性动脉瘤,后交通动脉发达
按计划,入路选择右侧颈内动脉,支架微导管预置到位(以防万一),在进入动脉瘤栓塞微导管时,出现困难,由于动脉瘤的位置处于血管弧度的内侧,很难到位,且动脉瘤性质特别,微导丝不敢深入,因而尝试数次,微导管仍然无法到位。于是果断改变思路,后交通和动脉瘤是直线关系,如果采用后交通进入会非常简单,庆幸的是患者右侧P1和后交通都很好。于是这个设想实施起来就简单很多。微导管顺利到位,采用弹簧圈栓塞,如果不考虑动脉瘤的性质,可以说栓塞是完美的。动脉瘤完全不显影,动脉通畅,没有释放支架。
椎动脉造影显示右侧P1发育良好,正常状态下后交通动脉不显影,压迫右侧颈内动脉时造影后交通清晰显示。作为路图导引微导管操作。动态显示微导管通过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P1--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进入动脉瘤的过程。
首次治疗之后即刻造影结果,提示动脉瘤完全消失。
首次栓塞顺利完成,患者状态良好,症状逐渐减轻。按计划于术后七天计划第二次治疗。由于血性脑脊液的刺激,DSA复查提示血管痉挛非常严重,管径减小超过50%。这时候是否直接治疗又变成了一个选择题。因为无法提前双抗,直接释放支架理论上形成血栓闭塞血管的可能性大大增高。好在动脉瘤似乎没有明显的复发,再等期望痉挛缓解似乎也可以接受。因而,经过权衡和商量,决定再等等。
第一次栓塞后一周复查DSA,提示动脉瘤颈有所复发,但是血管痉挛非常明显。
造影复查后七天,也是计划的再次治疗前,患者突然出现头痛,意识淡漠,立即复查头颅CT提示原来已经吸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又出现了,动脉瘤再次破裂。立即复查DSA,发现动脉瘤已经明显的复发,比首次治疗前还长大一些,这完全符合血泡样动脉瘤的特性,但血管痉挛完全缓解
复查造影后7天,患者突然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淡薄,复查头颅CT提示少量新出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轻度脑积水
第二次出血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明显复发,血管痉挛消除。
这次治疗没有任何犹豫。还是按照第一次的思路,通过后交通顺利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完全填塞,动脉瘤几乎不显影。之后再通过右侧颈内动脉置入Catalyst5到达大脑中动脉内,再顺序送入Streamline支架,释放过程一气呵成,支架打开良好,完全贴壁,即刻造影也显示动脉瘤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第二次弹簧圈栓塞仍然通过后交通入路进行,栓塞后造影提示动脉瘤基本消失。
弹簧圈栓塞之后,通过颈内动脉释放Streamline的过程,已经释放后圈和支架非减影图像。
血流导向装置释放之后造影结果。
支架释放后患者正常恢复,第十天复查脑血管造影复查,确认动脉瘤基本稳定,影像结果暂时安全。患者中间出现轻度脑积水,有点反应迟钝,药物治疗后逐渐好转,一个月门诊随访,状态几乎和没有生病时一样。按计划6个月进行常规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动脉瘤彻底稳定,支架内似乎具有轻度的血管狭窄,但不影响血流,给予加服他汀类药物。
Streamline辅助栓塞后10天复查造影,提示动脉瘤基本稳定,瘤颈似有很小显影。
治疗后半年DSA复查,提示动脉瘤完全愈合,颈内动脉支架内有清楚狭窄。
经过7个月折腾,患者出了两次血,中间发生过脑积水,进行了三次手术,另外三次造影复查,整个治疗总算告一段落,基本可以确认动脉瘤愈合,出血的风险应该消失了,似乎一直悬着的心可以放下来了。但是仍然没有完全结束,那个狭窄是否还会继续加重仍然是个未知数,抗血小板还在继续,其它药物治疗也开始了。
这样的病例让人记忆深刻:中间有科室间的协作配合,有治疗策略的犹豫,有技术路线的选择,也有治疗时机的把握。回想起来,不是完美的,如果痉挛时候不是等待,或者不是等待那么长时间,她可能不会经历第二次出血,这是我思考的一个点,但我心里清楚,问题不能这么看,因为如果那时候支架释放支架而出现血栓了,我现在写的可能是:如果我再等等.........。事情不可能重演,走过的路无法回头,做出决定的时刻,我们思考了,虑及相关的所有因素,做出了决定,那就执行下去。这也是医者职业必须背负的重担。
还好、还好,无论中间一波三折,母子目前一切都好!这是最大的欣慰,所以当自己坐下来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最后的味道是甜美的。
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剑骨锋情·第7期
额叶畸形的开刀治疗
剑骨锋情·第6期
复合手术----不走寻常路
剑骨锋情·第5期
条条大路通罗马
剑骨锋情·第4期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Streamline首秀
剑骨锋情·第3期
硬脑膜瘘的治疗---迷宫里的出路:(三)因繁就简
剑骨锋情·第2期
硬脑膜瘘的治疗---迷宫里的出路:(二)开山辟路
剑骨锋情·第1期
脑血管慢闭开通的探索(一)
邓剑平:硬脑膜瘘的治疗---迷宫里的出路:(一)折翼天使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