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0秒速览
术者简介徐锐
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医师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副主委
亚太血管联盟出血性疾病防治专委会常委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神经介入副主委
专家门诊:青大附院市南院区(江苏路16号)周三上午介入医学科专家门诊/脑血管病专病门诊
病史信息一般信息:患者男性,52岁,头痛20天,发现颅内动脉瘤20天。
现病史: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为搏动性痛,可耐受,无头晕、恶心、呕吐,无视物不清、饮水呛咳、言语困难,无肢体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就诊于外院,行颅脑MR提示:脑内散在缺血梗塞灶;颅脑CTA提示:椎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
既往史:高血压24年余,规律服药,血压控制在/mmHg左右;冠心病病史6个月,否认糖尿病病史。
查体: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诊断:椎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高血压3级(极高危)冠心病
术前检查图1:头颈部CTA(外院):椎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图2:HR-MRI,椎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管壁轻度强化。手术过程图3:脑血管造影显示:椎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左侧椎动脉V4段末端及基底动脉中下段可见多发动脉瘤表现,形态不规则。基底动脉尖可见动脉瘤样扩张,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双侧小脑上动脉。该患者前循环造影,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见显影。图4:选取工作角度,采用长鞘+中间导管加强支撑;Fast-Track微导管在Synchro2微导丝引导下超选至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图5:经Fast-Track微导管将4.0×45mm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自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释放,覆盖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末端释放于基底动脉下段,位于动脉瘤腔部位。图6:将4.5×45mm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自基底动脉中下段释放,与第一枚支架桥接,桥接范围为基底动脉动脉瘤瘤颈部位;末端释放于左侧椎动脉V4段,覆盖V4段动脉瘤。图7:术后即刻正侧位造影示:动脉瘤内造影剂部分滞留,远端血管显影正常。图8:双容积重建示:支架贴壁良好,其内血流通畅。图9:支架重建后多角度显示:支架远端、重叠部位及支架近端均打开良好。专家点评孙成建
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介入放射学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综合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门诊:青大附院市南院区(江苏路16号)周四上午介入医学科专家门诊/脑血管病专病门诊
专家点评
随着治疗理念的发展,对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应用血流导向装置已成为弹簧圈栓塞的重要替代方案,其5年治愈率可达95%以上。有研究表明,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动脉瘤,术后6个月治愈率可达75.34%。本例患者为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血管迂曲,病变较长,累及多支血管,若采用传统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策略,需要复杂的微导管塑形和多导管系统的操作,手术难度度大、风险高。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单管操作简单,较其他血流导向装置更柔顺、更容易释放贴壁,可一次处理多个动脉瘤,改变血流方向,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最终治愈动脉瘤。对于血管迂曲扩张、复杂的颅内动脉瘤,Tubridge密网支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思路。
[1]BecskeTibor,BrinjikjiWaleed,PottsMatthewBetal.Long-TermClinicalandAngiographic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