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医院王东进教授团队和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姜晓宏副教授团队合作在PGC1α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以“SmoothMuscleOverexpressionofPGC1αAttenuatesAtherosclerosisinRabbits”为题发表于CirculationResearch(IF=17.37)上。课题组成员南京大医院庄皓舜博士是该研究共同第一作者,王东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文作者选用了日本长耳兔作为研究对象来更好地再现人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代谢和脂质变化。该动物模型有以下优点:1.实验兔可以通过饲喂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鼠类模式无法达到这一效果;2.实验兔体型适中,有较大的血管系统;3.实验兔的胆固醇代谢模式和人较为相近。
较之小鼠模型,构建和繁殖转基因兔确实耗时耗力,该团队于年构建了首例平滑肌特异性过表达PGC1α转基因兔,并获得稳定传代。基于此转基因兔的研究显示,血管中过表达PGC-1α具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首次在体内证明了PGC-1α的血管保护作用。阐述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SMC-PGC1α过表达通过调节PPARγ活性降低ERK1/2介导的ELK1磷酸化,从而维持VSMC的收缩形态。以上研究结果表明PGC1α在调节VSMC表型和AS发病机制中发挥了有益的作用。该研究结果清楚地证明了兔子模型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有效性和价值,证明了PGC1α在维持VSMC收缩表型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PGC1α作为线粒体生物活性和能量代谢的关键因子,广泛参与维持心血管系统正常功能,其功能缺失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和主动脉夹层等众多心血管疾病相关。王东进教授和张辰宇教授、姜晓宏副教授合作团队致力于PGC1α在心血管系统的相关研究,揭示了其在缺氧型先天性心脏病(CellResearch,IF=25.)、冠心病(Atherosclerosis/,IF=5.)、肥厚性心肌病(JCellPhysiol,IF=6.)和肺动脉高压(AmJPhysiolLungCellMolPhysiol,IF=5.)等疾病中的功能作用。并先后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学科介绍
南京大医院心胸外科创建于年,目前是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南京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南京大学心胸血管疾病研究所,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等7所医学院校博士、硕士授予点,年手术量余例。南京大学心胸血管疾病研究所依托南京大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配备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包含超高分辨成像系统)、小动物超声等大型专业实验设备。王东进教授团队一直以来致力于心血管疾病导向的基础研究,包括线粒体稳态调控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关系;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多能诱导干细胞)治疗心梗后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分子机制;房颤介导心房衰老的分子机制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